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以豆代菜、排队买菜还得备板凳?上海曾经如何解决菜篮子困境

2018-10-19 0:11:57发布82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刘辉10月19日报道:“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以前排一次队只能买一种菜。有的人拿砖头、小板凳‘占位子’,就为了多买几种菜。”谈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市农委主任张燕不禁感叹,上海蔬菜供应曾经如此紧张。
图片说明:曾经的松江九亭上海西郊农村产品交易市场。
吃菜难,吃猪肉难,吃鱼更难
“一年下来市场只能供应22种蔬菜,到了冬季菜品供应更加紧张,只有10来种。”80年代初,上海作为一个拥有1200多万户籍人口和200万流动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农副食品供应就是一个牵系群众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雪上加霜的情形是在1987年,上海出现了114年以来罕见的异常气象。一年中,菜田严重冰冻、暴雨、冰雹、台风连连侵袭,加上从外省调入的猪肉数也锐减,上海不得不赴外地组织货源。
“当时上海供应蔬菜紧张,考虑以豆制品代替蔬菜,到东北调过黄豆,还到过四川调运猪肉。”张燕回忆说,最紧张的时候,全市猪肉库存1.92万吨,仅相当于一个多月的供应量。
不仅是蔬菜方面,靠海吃海的上海在80年代也遇到了“吃鱼难”的问题。原来,上海依靠天然河沟、湖泊等水域进行淡水养鱼,但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上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日趋减少,于是上海市场出现“买鱼难”。
“上海人最早吃海水鱼,河水鱼基本很少。菜场里供应少,过年也就是两条带鱼。”上海市农委水产办副主任唐中文介绍。
从1986年开始,上海蔬菜产销等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
图片说明:曾经的五四农场蔬菜上市景象。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