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首家民营沪剧团彩芳沪剧团走过10年发展路
2018-10-18 9:35:09发布87次查看
红毯铺地、锣鼓喧天,数百名当地居民夹道欢迎,兴奋地看着家门口的大明星一个个入场……10月9日下午,彩芳沪剧团“十年闪光之路”巡礼活动在浦东彩芳沪剧演艺服务中心举行。这一浦东首家民营沪剧院团为居民奉上了文化大礼包:不仅现场免费演出了10部原创剧目的选段,还通过“东方大剧院”网络平台进行了线上直播。
沪剧被誉为“上海的声音”,浦东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彩芳沪剧团的第一个10年,可谓是浦东民营沪剧院团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沪剧这一国家级非遗在其发源地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10年来,浦东民营沪剧院团从当年彩芳一枝独秀,变为今朝的百花齐放。
“上海的声音”回娘家
民营专业沪剧院团迎新生
彩芳沪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孙彩芳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她十多岁时,田间的喇叭里常常传出沪剧选段,她就学着哼唱几句。渐渐地,能唱会演的孙彩芳唱出了名气,让老妈妈们过了戏瘾,被邻里亲切地称为“我伲身边的金丝鸟。”
1984年,18岁的孙彩芳初次登台,参加川沙县举办的业余沪剧爱好者大奖赛,被施湾乡文化站负责人慧眼相中,招她进入乡文艺工厂,边工作边下乡演出。次年,南汇沪剧团对外公开招募沪剧演员,600人中录取6个,孙彩芳的名字排在第1位。
没想到,1987年南汇沪剧团宣告解散。刚刚捧起的“铁饭碗”转眼又没了,孙彩芳决定下海经商,陆续开起了水果店、酒店、歌厅。生意越做越红火,孙彩芳并没有割舍掉沪剧这个“心头好”。从田间地头为乡亲演唱,到登上“大上海”的共舞台开个人沪剧演唱会,孙彩芳的名气越来越响了。
重组专业团队的时机到了。“大约在十一二年前,当时的原南汇区领导告诉我,国家文化部支持民营院团发展,自从南汇沪剧团解散了,区里就没有专业的沪剧团。沪剧在南汇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你是不是可以帮帮忙?”孙彩芳答应了。2008年10月28日,彩芳沪剧团举办了隆重的成立大会,沪剧界泰斗王盘声与孙徐春等人前来祝贺。2009年两区合并,彩芳沪剧团成为了浦东的首家民营沪剧院团。
“运营一家自负盈亏的民营沪剧团,平心而论还是挺艰难的。”孙彩芳表示,该团成立之初,基本靠票房与她个人投入维持,获得的各类补贴很少。后来,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沪剧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政府对民营院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彩芳沪剧团的运营也越来越顺畅。剧团从最初的30多名演员,发展到如今的50多名演员。除她本人是国家一级演员外,团里还有3名国家二级演员,1名国家三级演员。
“我很高兴,现在剧团的演出与运营都顺风顺水。”顾赵波在彩芳沪剧团初创时就已加入,她坦言,彩芳沪剧团是靠着大家对沪剧的喜爱、团队的凝聚力、管理的规范性才能坚持运营下来。尽管后来她因身体原因退出了剧团,她依然常常受邀参加剧团的各类活动。
义演竞标教沪语
热心助力浦东文化建设
2008年的《幸福港湾》选段,2010年的《星星之火》选段,2011年的《一夜新娘》选段,2013年的《泥城枪声》选段,2015年的《母子岭》选段,2017年的《担当》选段……在“十年闪光之路”巡礼活动的舞台演出中,既有推陈出新的经典老戏,也有“十里洋场”的西装旗袍戏,还有立足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它们都是过去10年来,彩芳沪剧团自创、改编的沪剧新作。
“创新,是剧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几乎每一年我们都会推出一部大戏。”孙彩芳表示,一家剧团必须要拿出叫得响的作品,并要广泛传播让观众记得住。从建团之初起,彩芳沪剧团10年来在苏浙沪地区巡演了2000多场,并在港澳地区、加拿大等地进行巡演。其中,国内首部描绘消防官兵的原创沪剧《担当》在上海、苏州、昆山等地演出了60多场,受到广大戏迷的追捧。
2015年起,彩芳沪剧团连续3年参加了由上海沪剧院等主办的上海沪剧艺术节,并成为唯一一家3届沪剧艺术节全部参加的浦东民营沪剧院团。去年,该团又连续参加两届浦东文采会,表演原创剧目选段,向浦东的街镇、企事业单位推介“拳头产品”。除了亲率团员前往敬老院、社区、工厂开展慰问演出,孙彩芳本人还走进学校开课教授沪剧与上海话:“在年轻人中培养新观众,才能拓展新市场。”以《担当》一剧而更为认知的彩芳沪剧团,今年年初,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走街串巷‘送文化’的彩芳沪剧团,也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浦东公共文化建设的缩影。”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彩芳沪剧团第一次参与浦东新区百场文艺巡演竞标,10年来,参与百场文艺巡演的民营沪剧院团数量年年递增,特别是近5年,总数增加了近4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浦东是沪剧的‘娘家’,拥有大量的沪剧粉丝,民营沪剧团只要办得好,不愁没市场。”新区文广局文化事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10年来,在浦东注册成立的民营沪剧团及拥有沪剧特色的民营艺术团,数量达到了近20家,知名的还有苗苗沪剧团、海梅艺术团等。此外,约10%的浦东民营艺术团能表演沪剧,这在所有戏曲种类中是最多的。该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财政出资金,社会办文化”,用政策鼓励民营沪剧院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市民真正感受到“沪剧就在身边,明星就在眼前。”
“正是因为政府、戏迷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浦东民营沪剧院团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孙彩芳笑言,如今浦东的沪剧市场变火了,民营院团的竞争也激烈起来了。但她对竞争看得很淡然:“谁唱得不好,谁就会落后。每一家院团只要拿出真本事,不断提高艺术水准,就能够赢得各自的观众与市场,同时也能为浦东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