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包运大厦志愿者队伍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2018-10-17 10:01:52发布81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宝山路街道包运大厦建于1996年,共有239户居民,20多年来都在每层楼面设置垃圾桶。在党支部书记颜卫国带领的44位志愿者的努力下,在居民的热心配合下,用30天改变了20年来的“坏”习惯,居民自主垃圾分类率达到70%。他们的故事被拍成微电影《30天vs20年》,获得2018年第三届上海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和最佳剧本奖。
2016年10月,街道和爱芬环保建议包运大厦进行垃圾分类。“由于撤桶难度较大,我们一开始不太愿意,想等街道全面铺开时再实施”。但包运大厦还是接下了垃圾分类的重担。
宣传动员工作即刻启动。担任中学党支部书记20余年的颜卫国拥有丰富的宣传和组织动员经验。他通过黑板报、微信群等途径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方法,听取居民意见,并让居民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为了确保成功,同时考虑到冬季实施不太方便,宣传动员和知识培训工作持续了整整5个月才正式开展垃圾分类。2017年3月,包运大厦撤掉了每一楼层的垃圾桶,用30天时间改变了居民扔垃圾的习惯。工作刚开展就遇上了各种难题:虽然在宣传动员阶段,居民对分类的方法有了比较理论化的认知,但实际要分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误区,比如居民很难适应垃圾分袋投放、餐巾纸之类的小物品混杂在湿垃圾里的情况也比较多,需要志愿者来实地培训。
居民还习惯把垃圾扔在楼道里。于是,志愿者巡视每一楼层,把楼道里的垃圾拿下楼,通过监控探头确认垃圾的归属,“发现就上门”。在志愿者“家访”一周以后,居民基本习惯了把垃圾带到楼下投放,分类比率也大幅提高。小区外的大垃圾箱被视为阻碍垃圾分类的一块顽石。颜卫国估计,仍有将近30%的居民怕麻烦,在没有志愿者值班的时段,偷偷把未分类的垃圾扔在小区垃圾箱房内,而志愿者值班期间,他们就转而把垃圾扔到小区外的大垃圾箱里,“这样既顺路又省去了分类的繁琐,而且志愿者也‘管不着’,很难劝说。”作为街道垃圾分类研讨核心团队的一员,颜卫国提出不仅要在高层小区内撤桶,也要撤除小区外的公共垃圾桶,这条建议被采纳为“上海市环保发展金点子”。
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坚持,居民的长期坚持是目标,志愿者的长期坚持是关键。为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包运大厦协调好志愿者值勤排班工作,并建立起了激励机制。目前,志愿者20天轮班一次。“不要安排得太密了,这样志愿者吃不消。”颜卫国鼓励志愿者之间团结互助,只要有问题,提出来后大家会主动帮忙值班。
志愿者的工作也获得了家庭成员的支持,团队中有5位家属主动代班。任职超过20年的小区门卫也主动担当志愿者,帮忙进行宣传、查看监控探头,利用积累的人际关系优势劝说不配合的居民。
志愿者团队“不能冷下来”,颜卫国每年组织召开年终总结会、中途推进会等几次大会,正面宣传先进个人、感谢志愿者的奉献,还组织志愿者参与各种文体活动、联谊会,增进志愿者之间以及与居民之间的感情。
2017年9月,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由党支部、业委会、楼组长、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大楼七人自治小组也应运而生,颜卫国担任组长。社区的管理和各项活动都由自治小组策划,发现问题后也是他们亲自上门劝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居民遇到困难、发现问题都愿意向自治小组反映。自治小组成为居民的贴心人,小组推动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得到了更多居民的长久支持。自治加共治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分内事,确保了垃圾分类的常态长效。
由于物业办公室不在小区里,物业管理也不到位,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又扛起了物业管理的担子。小区的日常保洁和环境的绿化、美化与垃圾分类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相互促进。党建引领下的志愿者团队经常性劳动,例如每月一次的全楼大扫除,使越来越多地居民参与进来,激发了广大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率,也使得这里的楼梯扶手始终一尘不染,小区环境干净整洁,物业管理及时、精细、到位。
同时,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提高了全体居民的爱护环境的意识,强化了绿色环保理念。团队带领大家栽花种草,使小区环境绿化、美化、景观化。在小区里兜了一圈,不久前种下的绿植墙生机勃勃,每天由固定的志愿者浇水;拔除杂草后的花坛也井井有条,“志愿者前几天才清理过花坛里的垃圾”;垃圾箱房旁也挂满了“绿主妇”种下的盆景,显得生机盎然。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