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吴荃雁、汪晓芸、刘东兴10月17日报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翻开一本由厚重铜版纸印制的a4尺寸册子,从前最美的爱情模样,就记录在一段段由照片述说的幸福故事里。重阳节来临之际,320多对复旦大学金婚夫妇收到了一份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的特别礼物:一本精心筹划的金婚纪念册。
一句情话道出结婚50年最大“冲突”
“老兄:你一回到家,关好门放下钥匙后的第一件事,千万别忘记呦!!!——老太”在金婚纪念册上,秘燕生给夏乾丰写的50年情话尤为引人注目。
回家第一件事究竟是什么呢?“洗手。”秘燕生说。秘燕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1964届的毕业生,夏乾丰则是国际政治系首届毕业生,1965年毕业。毕业后,秘燕生留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首先在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办公室”,担任越南留学生汉语教师。夏乾丰则在复旦党委内部资料室工作,后在几个系党总支工作,之后到新闻系总支工作,并兼任美学教师。
夫妇俩的初遇,源自夏乾丰的一见钟情。他的宿舍正对操场,常常看见秘燕生领着外国留学生走向教室,一路说着汉语。秘燕生一口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回荡在马路上,她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夏乾丰。经朋友介绍,两人正式见面。“他人帅,腿又长。”秘燕生抿嘴笑着说。初次约会,两人工资都不宽裕,夏乾丰买了减价的水蜜桃和碎麻花招待。秘燕生觉得这样很好:“说明他勤俭,不会浪费。人又实在。”
洗手,被秘燕生戏称为两人结婚50年最大的“冲突”。秘燕生说自己可能有一点洁癖,每天要多次洗手,而夏乾丰却经常忘记洗手。“她每次都会因为这件事唠叨很久,我有时候就不敢跟她说没洗,故意跟她说洗了洗了。”夏乾丰坦白,直到现在,他还是经常忘记一回到家就要洗手。
生活就在柴米油盐中继续
张月萍和史济烈的爱情在50多年的平淡中回归本真。相识于初中的他们共同度过了6年中学岁月。高中毕业后,张月萍考上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史济烈则去了海军工程学院。毕业后,张月萍留在上海医科大学人事处任教,史济烈则分配到上海59123部队。
辗转中,1967年,这对相识12年的年轻人终于结成夫妻。婚礼现场,没有婚纱西装,没有豪华酒席,只有甜蜜和祝福,史济烈和张月萍花了5块钱就完成了整个婚宴。
就像这场简单的婚宴,在史济烈看来,51年的婚姻生活平淡却真实。“她其实很懂我。”史济烈说。1996年,史济烈参加了在安徽举行的全国邓小平理论学习班,顺道去黄山游玩,拍了许多照片。回到家,打开行李却发现尼康相机不见踪影。史济烈回忆,“当时我整个人脑袋都是懵的。”
而一向节俭的张月萍没有责怪他,她拉着史济烈去跳舞:“跳完舞回来,我就从那个懵的状态走出来了,心里也好受多了。到现在为止,她都没怪过我当时弄丢了相机。”
说起这一段故事,张月萍在一旁微微点头,表示着赞同和理解。相互陪伴、相互扶持,是张月萍和史济烈对于爱情的理解。“平常生活中,她负责烧饭做菜,我就负责洗碗;如果哪天我烧饭做菜了,那她就很自觉地去洗碗。”史济烈说,生活就在这一天天柴米油盐中继续。
像这样的故事,在金婚纪念册中还有许多,复旦的金婚夫妇和睦恩爱、互为依靠、风雨同舟、白头偕老,完整走过了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在他们身上,“复旦”二字是数十年沉淀的浓情岁月。
家风值得年轻人学习
“这一次用了纪念册的形式。我们以院系为单位,收集老人们的结婚证、结婚照和现在照片,做成‘金婚三件套’放在纪念册中。我们还为近100对老人制作了单独的个人纪念册。”据复旦大学退管会常务副主任周桂发介绍,事实上,复旦大学早在2005年就举行过金婚纪念活动,温情的传统,自此延续。
经过征集,复旦全校有744对结婚50年及以上夫妇,其中50周年整的金婚夫妇105对,时间最长的夫妇结婚81周年。尊重本人意愿,全校今年有320多对夫妇提供结婚证、结婚照、金婚照等三件套制作集体册,99对夫妇制作个人册,全部成品纪念册叠起来有近3层楼高。纪念册设计完成后,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寄语作序,浓浓温情送到了每一对金婚夫妇手中。
“我们在收集中可以看到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夫妇俩节俭的品德,旧的东西一直舍不得扔、比如一起做科研,追求学术,或者是在当时艰苦的岁月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本心。”周桂发说:“这其实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也是一种复旦文化的传承,值得年轻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