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之美:2016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伯纳德·L·费林加到世外中学讲演
2018-10-15 0:00:00发布101次查看
10月9日下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l·费林加教授莅临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为学校ibdp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师生们都热情高涨。费林加教授致力于研究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分子机器,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费林加教授以“探索科学之美”为切入点,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以及科研过程中发现未知分子的欣喜。作为研究分子马达的第一人,费林加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的研究领域—纳米级的分子机器。当谈及对于微观世界探索的意义,他以鹅卵石和沙子打比方,生动形象的阐释了同样是石英材质的两种物质,大小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微观世界里,科学家可以制造分子级的汽车、风车等利用特定波长的光作为控制开关的分子马达,这些分子机器在未来的医学,材料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提问。从“为何用光来控制纳米分子旋转”,“在选择分子时如何避免有毒分子”等学术类探讨,到“分子机器是否能作用于人脑”,“分子机器在医疗中如何定向到需要治疗的细胞”等应用前景问题,再到“作为高中生,如何找到适合科研的点子”,“科研探索中遇到失败该如何面对”等与自身科研相关的经验分享。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费林加教授指出,探索源于多提问以及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自己从小就对身边的环境充满好奇,在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启发学生思考,科研探索的根本是学会观察、思考和提问。当有学生问到人们为什么需要分子马达的时候,他以飞机的发明和使用做比喻,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时也不曾预料到100年后的今天飞机被广泛用于交通工具,他以这个事例来告诉学生,做科研不要带有过多的功利心,要享受自己当前研究领域的魅力,或许它未来的发展前景会远远超出你的预期。
最后,费林加教授就探索未知领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期望,希望同学们自信的追逐梦想,挖掘潜能设立目标。正如计算机大师alan kay所说的,“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创造成就未来,这正是科研的意义所在。
此次费林加教授来访,正逢世外中学的中国文化周。讲座之余,世外中学校长厉笑影女士陪同费林加教授,以及一同来访的徐汇区教育局局长王彤先生和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陈勇先生一起参观了学校中国文化周的展览布置,生化实验室以及学生事务中心的陈列,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展现了世外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理念。
(摄影:潘子艺;责审:邵丹)
徐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