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监督成宝山劳资和谐"动力臂"
2018-10-15 15:27:06发布94次查看
据宝山区消息:宝山区去年以来着力推动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信息化发展,完善监督闭环的制度体系,将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纳入全区社会治理的总体格局中,构筑起了劳动法律监督的坚实防线。
作为“四位一体”协调劳动关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法律监督通过预防、化解、建构等方式,形成“正面推进”和“反向倒逼”的“动力臂”,使不健全、不稳定、不和谐的劳动关系杠杆实现平衡。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基层调研中,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监而不及,限于工会监督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监督;二是督而无果,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督改措施不足;三是监督分离,工作系统化程度与当前劳动关系发展程度不匹配,存在此强彼弱、时松时紧等情况。
加大改革的系统集成力度,变工会“独唱”为区域“合唱”,形成制度性“围猎效应”,是破解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宝山区总工会在对非公企业工会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工会改革,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件由总体方案和6个制度性文件,以集体协商、法律监督、法律援助、民主管理“四位一体”为总纲,对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四方联动机制等工作制度进行细化。其中,《宝山工会参与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实施办法》,明确了监督的内容、形式、程序、制度,在市总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叠加“宝山实践”,进一步突出依法治理的鲜明导向,做实区域联动的工作载体,完善监督闭环的制度体系,将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纳入全区社会治理的总体格局中。
“事前”预防构建纵横联动体系
劳动法律监督作为工会宏观层面上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抓手”,重在从整体上发现普遍问题,通过源头参与将问题解决在“事前”。为此,宝山区从构建预防、预警、预判工作体系着手,纵向层面建立区、镇、企三级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区、街镇、园区工会成立劳动法律监督检查联席会议,组建劳动关系监督员、指导员队伍,在区域工会、规模企业成立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在职工代表大会的领导下,对企业执行有关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保险福利等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群众监督。
横向层面将总工会、人社局、安监局、市场管理局、社保部门、公积金管理部门等单位以及特邀人大代表纳入区级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本地区劳动关系情况,统筹推动全年工作,提高预防有效度;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安全办、市场监督所等行政单位纳入街镇(园区)监督工作体系中,每月排查化解重大劳动矛盾隐患和群体性事件并上报预警信息,提高预警灵敏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设立联络员,保持常态联系,及时梳理、评估、共享劳动关系风险点的情况,提高预判准确度。
“事中”推动聚焦重点领域施策
聚焦劳动争议多发、职工权益易受侵害的行业和区域,将劳动法律监督与重点节日舆论宣传、重大节点维稳工作、重要部门管理职能等结合起来,开展定时、定向、专项督查,突出“督改结合”。一是定时督查,形成示范效应。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安全生产月”、春节长假,开展主题性的劳动法律监督检查。
二是定向督查,形成辐射效应。为提高监督效能,对不同情况的企业实行“靶向治疗”和“全面体检”相结合,例如对具备建会、建制条件但未依法执行或不规范开展“三项基础工作”的企业,重点督查建会建制推进情况,同时全面排查企业违反他法的可能性和劳动关系矛盾复发隐患,予以纠正和指导。
三是专项督查,形成热点效应。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依法定职责,对相关企业加大监督力度,集中火力突破“老大难”。
“事后”整改抓住关键环节叠加发力
在劳动法律监督的工作链中,事后整改是关键一环。宝山区在以督促整改上下功夫,通过联管、联促、联建,让工会监督“长出牙齿”来。一是充分运用制度杠杆。将推进深化劳动关系制度建设作为深化工会改革的主要内容,纳入区、街镇(园区)两级对下属党政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二是充分运用“两书一函”。街镇园区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前哨”,对需要整改的企业第一时间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函》,并给予整改指导;逾期不整改,再由区总工会发出《整改意见书》;逾期再不整改,区总工会开具《处理建议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依职权依法进行处理。
三是充分运用权威平台。对部分“两书一函”仍不能解决的,工会按照相关流程上报,将违法企业信息归集进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不定期回访,督促企业整改。2017年以来,宝山区发出“两书一函”8份,整改率达到95%,对64家企业和52人次实行资格审核。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