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谱、读名画、当大厨 两万多名学生暑期交出别样作业
2018-10-14 13:17:47发布69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0月13日报道:跟着昆曲大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讨本帮菜的延续与传承,手绘一张红色旅游地图,策划一场古代名画展览,感知身边的中国变化,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历时两个多月的2018“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今天画下圆满句号,最终评出金奖学员10名,银奖学员17名,铜奖学员60名。今年公益活动报名学生总数为25019人次,成功提交作业13321篇。
今年的好作业活动中,学生们围绕5大类27道作业题,通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图文实录、创意作品等多种方式分享了自己的作业成果。活动还特别推出“悦·读暑假”主题,邀请市出版协会、市期刊协会两位会长和沪上知名出版社的“掌门人”加盟导师团队,令此次活动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出版社“掌门人”引导学生“悦读暑假、成就梦想”
今年的中国好作业活动特别推出“悦·读暑假”主题,沪上出版界的大咖纷纷加盟“中国好作业”导师团队,为广大学生送上一道道丰盛的暑期悦读大餐,其中自然也有不少题目与“阅读”关系密切。
伴随着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我国出版了不计其数的好书,读者们的阅读生活,也镌刻上了改革开放的印记。“四十年,一本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王为松请同学们采访祖父母、父母或老师等长辈,请他们推荐一本对他们影响很大的书。在你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文学人物曾让你久久难以忘怀,或给你某种触动,进而深远地影响到了你的梦想和未来?关于这道问题的答案,今年“中国好作业”学员们提交的作业着实给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年文艺》主编周晴导师一番惊喜。在作业中,我们仍然看到了那么多熟悉的名字,无论是“90后”,还是“00后”、“10后”,“简·爱”、“关羽”、“基督山伯爵”等一批中外经典文学形象始终被读者所喜爱着,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至今仍触动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给予他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十九大代表领衔导师豪华阵容
今年的导师队伍中,有3位是十九大代表,他们带领青少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之精华、实地考察感知身边的中国变化、畅想未来城市发展,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城市又将以何种形态运转?暑假期间,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畅想未来城市群建设的新形态”。在这道题中,同学们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共同描绘未来城市群建设的新蓝图。根据同学们的畅想,在未来的高科技时代中,也许我们不再需要药物治疗,也许城市不再需要钢筋混泥土,也许智能设备将运用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们眼中,未来将有“绿色”之城,有建在大海上的风能旋转屋,还有全面实现高科技的“未来科技之城”。同时,大家还认识到,在打开脑洞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做家谱、读名画、当大厨学员玩转传统文化
在历届“中国好作业”活动中,传统文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主题之一,学员们跟着大师画过脸谱,学过唱段,填过词曲,而今年感受传统文化的作业题再度升级。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不仅为学生们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我家的家谱,我来做”,同时还组织几十名好作业学员走进复旦大学,开展了一场“线装家谱”制作的线下活动。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们参照家谱制作材料收集要求,与自己的父母、祖辈交流,收集家中三代成员姓名、家风家训、家庭大事记、家乡历史等资料。“制作家谱是孩子们了解中华古籍文化的一个窗口,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杨光辉导师认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一本家谱,它是对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思考。在体验活动中,来自杨浦区的初中生小王做得兴味十足,他说:“做家谱不仅好玩,还有意义,能够使我们不忘前人,把美好的东西留在心里、传给后代。”
在今年的中国好作业活动中,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代表传承人、上海老饭店“掌门人”任德峰给孩子们出了一道“有滋有味”的题——做一道“八宝辣酱”,受到了“吃货”们的一致欢迎。这道题需要同学们寻访传统本帮菜,用自己喜欢的食材做一道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八宝辣酱”。这道看似普通的本帮菜,里面的营养学知识可不少,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大家无数的美好记忆。对于平日“十指不沾阳春水,埋头只读圣贤书”的同学们来说,做菜这件事还是充满挑战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对这道题格外上心,纷纷拿起锅铲,过了一把“大厨瘾”,提交的成品照片也是卖相颇好,令人垂涎。
上能暑气入诗,下能设计机器人学员综合素质令人赞叹
在今年的中国好作业中,自然与科学也是导师们格外青睐的主题。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闭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成熟的机器人正在走进家庭中为人类提供服务。2018“中国好作业中”也有这么一道与人工智能有关的题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漾出的“如果你有一个家用机器人”。这道题甫一上线就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共有逾千人进行报名。受机甲战士启发设计的“机械手臂”,把妈妈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的“家务机器人”,用高功率马达和多种传感器打造的“全能机器人”……同学们变身小小“人工智能工程师”,尽情畅想着家用机器人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六年来,在社会各界专业、敬业、热情的导师“助攻”下,中国好作业活动收获了数万份各具精彩的优秀作业,也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这其中,上海教育功不可没,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上海构建和完善长效机制,真正注重和落实“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生动缩影。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