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项目高分通过

2018-10-12 13:24:03发布91次查看

在“智”文化平台的推动下,“静安现代戏剧谷”品牌日渐成熟,图为2018静安现代戏剧谷戏剧轴吴江路活动现场。陆智敏摄
活动信息的精准主动推送服务让来自全市各区的更多家庭享受“亲子活动”的快乐。陈倢摄
年轻白领们通过“智”平台预约参加非遗体验项目“旗袍制作”活动,试穿亲手制作的精美成品。付子萱摄
“智”平台微网站“九大功能,一网打尽”,市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指尖”上的便捷。腾讯大申网设计
2018年9月19日,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项目组参加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集中验收评审现场。张继军摄
2018年9月19日,由区领导带队、区文化局一行5人前往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集中验收评审。首先由区领导向评审专家详细汇报了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的创建情况,然后由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向评审专家汇报了对静安区创建示范项目实地检查情况和验收组评价意见,实地检查验收组认为静安示范项目有力提升了静安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地检查验收通过。最后,与会评审专家对“智”文化平台在资源共享、系统安全、社会资金投入和“智”服务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进行了详细的提问。项目组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最终在东部地区17个参评项目中,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脱颖而出,以东部地区示范项目评审排名第4的优异成绩高分通过文化和旅游部的集中验收评审。
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于2013年开始创建,目的是为有效解决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辐射面不宽、文化内容缺乏有效整合、文化信息沟通路径不够便捷、文化活动多元性欠缺、设施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老大难问题,提出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平台,以提高区域公共文化的辐射力度,提升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2014年,“智”文化服务平台作为“文化上海云”试点项目之一,开启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创建历程。2015年,平台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2016年,平台通过创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2017年,平台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期督查。2018年7月,平台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实地检查。
截至8月底,平台共发布各类文化活动信息3万余篇,访问量达270万次,共发展会员15万名,会员转发、分享文化活动信息近18万次,会员留言数逾5000。
基础建设提供保障牢筑项目坚强后盾
静安区委、区政府向来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在全市率先召开文化强区工作会议,出台《静安区关于深化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静安区关于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的办法》,制定《静安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静安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建设标准》,重新修订《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等文件,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在已建成的市、区、街道(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基础上,正在打造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17年建成静安区文化馆新馆。区图书馆设立四个服务馆点,6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2辆流动图书车。修建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修缮上海毛泽东旧居。全市首家创设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全区14个街道(镇)全部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2016年开始在居民区已建成20家“灰引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每年新建10家“灰引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2018年,对全区251个居委综合文化室进行升级改造,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目前,静安区14个街镇全部建成三级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中心,实现了四级配送演出项目,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年来,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得到了原闸北区,特别是新静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区政府重点工作项目及区实事项目,除政府投入外,还吸引中国电信投入社会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平台硬件建设。同时成立了专家组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建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联络员队伍,积极与知名大企业合作,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确保项目的平稳有序推进。
在新静安区的第一次区党代会报告、《静安区关于深化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静安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2018年5月公布的《静安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都对“智”平台创建工作提出了要求。
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渠道与模式
2013年6月,静安区文化局制定完成《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开始筹建“智”文化服务平台,联合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场馆、街镇社区,最大程度整合体制内外的公共文化资源,与商务委、区科委合作共建共享文化资源,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文化关联资源的整合共享。
在手机网民已成为网民主体、微信用户成为网络用户主流的态势下,兼顾不断增长的微信老年用户的需求,静安区文化局聚焦开展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及微网站的建设工作,并于2017年底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
2018年2月12日,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端微网站正式上线,用户不需要下载额外的程序就能完成活动、场馆的预约,打造了“一键关注、一键切换、一键触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不少市民反映使用平台与微网站融合后使用更加便捷舒适,参与活动所获得的积分还可用来兑换精美的文创产品。根据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的群众满意度调研报告,“智”文化服务平台的群众满意度高达92%。
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网站包括九大功能:“抢票预约”、“文化日历”、“场馆预约”、“数字资源”、“团队空间”、“我型我秀”、“在线投票”、“个人中心”和“积分商城”。其中,“场馆预约”涉及的场馆包括3个区级场馆和12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26个活动室,市民可根据场馆相关介绍及开放时间自主预约,而各项活动信息则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于“抢票预约”和“文化日历”中。
除此之外,平台广泛团结业余文艺骨干,利用“团队空间”栏目,结合区内“星级团队”评审工作的开展,让文化团队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发布活动信息、招募团队会员等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市民组建文化团队的门槛,培育了一批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文化社团,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据统计,静安区星级文化团队的数量两年内新增了100余支。
提升服务覆盖率扩大活动辐射范围
以往公共文化活动的辐射范围往往局限于本街镇及相邻街镇,目前,“智”文化服务平台已实现了全区覆盖,不但打破了街镇之间的局限性,活动范围还辐射到相邻的虹口、宝山、普陀、黄浦、徐汇等区,甚至有人从较远的闵行、松江、奉贤、浦东等地赶来参加静安区的文化活动。2017年,静安区重大文化活动约90万人参与,占静安区常住人口的85%。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人群中除中老年人外,也渐渐多了年轻人的面孔。
“智”文化服务平台还广泛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引入在线直播服务,克服了场地面积小、参与方式单一的缺陷,活动参与人次几何级增长。2017年、2018年,静安区重大文化活动线上参与人次合计达2223万,如静安文化品牌“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今年首次运用直播平台,开启实时直播和互动传播方式,参与人次达1104万。
开展场馆预约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
“智”文化服务平台上图文并茂的场馆展示、可开放活动室的预约服务,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团队和市民前来使用文化设施。2017年10月17日,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荣宗敬故居(俗称“荣家老宅”)历经近6年的修缮后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智”文化服务平台不仅依托微信做足宣传,带市民线上浏览建筑内部风情,还通过微信预约送出在“荣家老宅”举办的“罗马1950-1965”艺术展门票,让观众有机会“亲临”历史场景,真切感受文物建筑及艺术展览带来的人文关怀。
静安区文化馆新馆开放初期民众知晓度并不高,该馆通过“智”文化服务平台的宣传和“场馆预约”服务,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大了知名度,吸引老中青三代尤其是都市白领踊跃参与点心烘焙、古琴教学、旗袍制作等活动,为文化馆的活动教室增加了人气。
强化思想引导打造多重静安文化品牌
“智”文化服务平台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着力推动苏州河南岸和北岸两大海派文化经典流派的融合创新,注重培育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平台抓住静安区举办的各大活动的时间节点,开辟“艺术节”、“上海书展”、“百年商务”等临时专栏,并将活动内容实时网络直播;开辟“文博非遗”专栏,对区域内文博场馆和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推出富有静安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内容,如:赠送话剧演出票,推广“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海派文化类题材戏剧作品;力推“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等专题展,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策划开展静安名人专访系列活动,采访昆曲艺术家张军、张元济之孙张人凤、作家赵丽宏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公益性、普及性、经常性的文化品牌项目。
此外,“智”文化服务平台还持续推进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品牌建设,成功创办了静安区年度“十大公共文化事件、十位公共文化人物”评选活动,帮助形成了彭浦镇摄影、共和新路茶艺表演、北站少儿京剧等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社区文化品牌。
依靠大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静安区文化局高度重视发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作用。一方面,“智”文化服务平台采用会员制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后台数据库积累的数据,制定了一套基于会员积分系统的成长激励和奖励计划,为文化配送的效益评估打下了大数据挖掘的基础。而“抢票预约”功能则可以帮助政府部门了解市民真实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也为群众参与度、满意度的测评提供了数据基础。另一方面,首创“精定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管理模式,与中国电信合作,在场馆wifi覆盖的基础上部署精确定位系统,与平台后台数据关联,实现了区域内各文化场馆人流数据采集、兴趣爱好统计。以前,平台根据市民主动设置的(微)网站个人兴趣标签、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预约抢票活动历史记录,了解到用户感兴趣的文化活动类型,从而推送相应的活动信息。引进“精定位”系统后,平台主动通过“精定位”跟踪市民线下活动轨迹,了解到市民参与活动的真实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向不同类型用户(如喜欢亲子活动)“精推送”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如亲子活动预告),让市民享受到专为个人定制的个性化文化服务,做到文化信息的精准投放。根据统计,静安区图书馆亲子活动的预约出席率达80%以上。
“智”文化服务平台工作小组技术人员介绍,通过系统统计,能准确了解到馆市民的到馆时间、来馆频率,发掘金牌用户;分析市民常去的活动空间及目前所处位置,引导市民有序参观纪念场馆;寻找旺季、淡季及人流高峰期,相应地调整场馆的服务策略,如图书馆的人流高峰为11点至15点,文化馆的高峰为19点至21点,场馆的负责人主动根据这个时间段调整其服务策略,在优化各类服务项目上更加有的放矢。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当前,公共文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下一步,静安区文化局将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上的重要作用,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软件功能改善、资源内容充实、信息技术应用等手段,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质量,实现从文化云的数字化建设到“智”平台的智慧化建设的转变,重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新未来。
具体目标为:一是夯实基础,引进技术。在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2.0版基础上,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平台,加强平台的信息安全建设。二是充实内容,打造品牌。全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充分发挥静安红色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持续建设数字化静安故事、静安文物、静安非遗、静安文博场馆、静安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强治理,确保长效。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在绩效评估和智能服务上的作用。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