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新村街道位于虹口区西北部,面积3.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6.2万。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位于凉城路465弄60号,办公室面积15平方米,一个专门志愿者活动室60平方米,一个兼容性志愿者活动室90平方米,共计165平方米。辖区内拥有虹口区图书馆1家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凉城图书馆、凉城文化中心、凉城党建中心等3家区级志愿者服务基地,27个居民区志愿服务站,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10796人,占常住人口数的17.4%。
志愿中心活动室
一、建立“四纵四横”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志愿服务功能
1
全面提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统筹功能机制保障,街道出台了《关于推进凉城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总负责,党建办具体实施。明确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内各项资源,全面统筹推进凉城志愿服务工作。自2016年初至今,中心共排摸出志愿服务类和需求类项目300个,截止至今,127个项目得到有效对接,2300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受益人达3700余人次。此外,配备专职社工一名从事志愿服务中心的日常性事务工作,建立专门台账,对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实行登记注册。志愿服务中心日常运行费用、专职社工工资、志愿服务补贴等项目,纳入街道财政全额拨款,建立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中心正常运转。横向联动,提升整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中心依托社区党建中心、文化中心、片区网格中心和凉城图书馆等场地和设施资源,将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激励保障等工作实行有效对接,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体化运作与窗口化服务。
喜庆十九大活动
2
着力打造“四纵”志愿服务阵地即志愿者场地3个:虹口图书馆、凉城社区图书馆以及社区文化中心,将服务与居民需求相契合,设计了志愿服务运转机制和多个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者服务基地成为了展示社区志愿形象的重要窗口;居民区志愿服务站27个,将志愿服务渗透进社区楼组,推进文明楼组、先锋楼组建设,引领志愿者开展小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志愿者工作室18个,涉及心理咨询、全民阅读、法律咨询等10个方面,通过挖掘有专长、有专业的个人或团队,扩大志愿服务的项目和范围。社区单位联络点39个,重点是与区域内市、区属单位结对共建,整合资源,形成志愿服务合力。
3
不断完善“四横”志愿服务团队和项目布局以“四纵”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为基础,加强社区联建共建,不断建设和完善志愿服务团队,形成“一圈一屋一盟”志愿服务项目。“一圈”:即建立“公益伙伴圈”。联动社区单位,整合志愿服务力量,组建凉城社区“公益伙伴圈”。通过吸引街道下属机构、辖区单位及商户的加入,突破了志愿服务以社区居民为主的局限。目前,“公益伙伴圈”共有成员17家,建立了“季度例会”制度,共同商讨志愿服务资源提供及活动安排。“一屋”:即建立“领航公益屋”,为志愿服务提供了空间和平台。“领航公益屋”服务规范化:实现了服务时间、地点、内容的固化。目前,“领航公益屋”可以提供41类服务项目,包括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和钟表维修等民生服务。每月发放排片表,开展志愿活动15场。“领航公益屋”运作制度化:制定《公益屋管理细则》、《专项服务志愿者工作细则》等,加大财力支撑,每年下拨经费10万元。“领航公益屋”服务集约化:由多家共建单位每月提供“领航公益行,服务送礼包”活动,将眼镜维修及保养、扦脚和理发服务等打包送上门,给居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和便利。送礼包活动自2016年10月份推出服务以来,已累计开展活动135场次,受益人达3400余人次。“一盟”:即建立“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对接联盟”。通过向居民区发放《共建项目需求表》,共排摸出需求类项目27个,中心将项目需求与社区共建单位进行对接,已经有6个项目完成精准对接,推动了一大批便民利民项目落地生根。
乐享集时积分兑换现场
二、完善嘉许激励制度,实现爱心双向循环
1
探索志愿服务积分激励制度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出台了《凉城社区志愿服务时数和积分管理办法》,开展星级志愿者认证工作,其中累计志愿服务时数满1500个小时人数达37名。同时,通过推出“志愿服务集时积分卡”,建立“服务1个小时积1分”的积分激励机制。2017年初街道首次对当年积分超过500分的优秀志愿者实行积分兑换活动,并对首批五星级志愿者颁发了“志愿1500”荣誉证书。2018年初,街道举办了“乐享集时”大型积分兑换活动,近500名志愿者参与了积分兑换活动,兑换服务时长达44719小时。同时,共有来自凉城“公益伙伴圈”的14家企业参与了此次兑换活动,兑换内容包括物业管理费、食品、理发、物业管理费、图书、眼镜等,深受广大志愿者们欢迎。2018年通过市级志愿服务“条块联动”项目对接,联合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在凉城辖区内放置志愿服务时间兑换机,进一步推动积分激励机制落地生效。
志愿者表彰
2
完善保障和礼遇制度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每年对生活困难的星级志愿者优先给予生活补助;对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重大意外的志愿者通过社会救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扶。同时,根据申请,给予星级志愿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优先享受街道提供的日间照护、为老送餐、暑托班及社区学校免费课程等公共服务以及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回馈服务。目前已经有两位志愿者成功获得了上海市“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资助。
三、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1
擦亮传统项目,提升品牌影响力继续打响坚持十年、远近闻名的“三个志愿者服务日”品牌,即“月末周三——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日”、“月末周六——日常生活志愿服务日”、“月末周五——文化生活志愿服务日”,以党员为先锋,切实激发广大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兄弟姐妹情”联谊会、“心灵港湾工作室”等一大批积淀多年的品牌项目不断扩大辐射影响,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2
创新共享项目,打造凉城公益新矩阵整合工青妇党群组织资源,加强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协同运作,将文明创建、志愿者、群团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化运作,推出了“党建引领,品位凉城,品质生活,群众聚力”为主题的公益共享项目,以“个人发起——组织承接——项目孵化——公益互助”为模式,打造凉城公益矩阵。目前围绕“公益服务、文化娱乐、社区建设、文艺文学”等四类,相继成立了如杨氏太极传承队、“俏江南”民族舞蹈、小小戏曲文艺志愿者、为爱而照——定格平凡人的幸福等11个公益共享项目。其中包含街道从2010年起在社区居民区建立的由社区志愿者牵头负责的“小巷书屋”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25个“小巷书屋”共藏书15000册,全年阅读量达5万人次。
凉城新村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枢纽统筹作用,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夯实服务阵地,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法,不断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为打造“有温度”的凉城社区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