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嘉定新闻

纪念严东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嘉定举行

2018-10-12 0:00:00发布124次查看

2018年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同志诞辰100周年。

10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上海硅酸盐所承办的纪念严东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硅酸盐所嘉定园区召开。

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至立,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尔畏,中共嘉定区委书记章曦等领导出席。

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沪区党委书记王建宇主持。

陈至立说,严东生先生是科学巨匠、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是杰出的科技战略家和科技管理者。追忆严先生光辉的一生,学习和传承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品格和科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她说,在硅酸盐所学习和工作期间,亲身经历了硅酸盐所在严先生领导下学科迅速发展、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愈走愈宽、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迅猛提升的不平凡历程。亲身领略了严先生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之道;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紧紧抓住稍纵即逝机遇的敏锐眼光;将科研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全局意识;不断对学科布局进行规划调整,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亲眼见证了严先生在任何逆境中都保持坚定信念、遇到任何困难都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严先生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他品格高尚、无私奉献、严谨治学、实干苦干;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具有雄才大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严东生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淡泊名利、勇于担当、勇往直前,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徐匡迪在讲话中回顾了与严东生同志作为“忘年交”的往事。他用《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概括严东生同志立人立己的一生。他指出,严东生同志科学报国,科技强国之道;虚怀若谷,先忧后乐之德;仁者爱人,立人达人之仁;文理兼修,目无全牛之艺,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永远学习和传承。他鼓励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侯建国在讲话中回顾了严东生同志的科学报国的一生。他指出,严东生同志的一生是爱国奋斗、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辛勤耕耘的一生;是高瞻远瞩、以战略眼光谋划和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生;是推动开放、致力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一生;是博学厚德、不遗余力奖掖后学的一生。纪念严东生同志,要学习他坚守信仰、爱党报国的崇高情怀;学习他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严谨求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全院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严东生同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大家风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郑钢淼在讲话中指出,严东生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始终将科研生涯与所处的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促进祖国和上海的科教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科学大师们留下的宝贵科学精神,他要求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严东生同志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潜心育人的责任担当,以及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


座谈会上,《严东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发布,严东生家属向“严东生助学奖学基金会”追加捐赠80万元。

据介绍,严东生曾主持制定我国首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标准,领导了大尺寸锗酸铋、碘化铯、钨酸铅等新型无机闪烁晶体材料的研究,并于90年代促成了“纳米材料研究”入选国家“攀登计划”首批项目,推动了国家对新材料领域的关注与投入。


严东生:90岁还站在科学高峰上

严东生,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原会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

严东生先生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2016年9月18日5时56分,享年98岁。身边的人难以相信他已经走了。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在用英文开玩笑,思维敏捷的他叮嘱家人如果病危不做任何创伤性治疗。严先生仿佛没有走。他足下的科学印记后人清晰可见,他胸中的科技宏图已然成了现实,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正被口口相传。

60岁开始最好科研时光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观测到“类似‘上帝粒子’特性的一颗新粒子”。探测器上的钨酸铅闪烁晶体是严先生带领团队研制的,正是这种晶体,捕捉到了“上帝粒子”的踪迹。

早在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就找到了严先生。当时,丁肇中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建造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的l3探测器,准备采用新型锗酸铋(bgo)闪烁晶体做探测器中的电磁量能器。然而丁肇中的要求非常“苛刻”,bgo晶体必须长达30厘米,此前从未有人实现。与此同时,美、法、日的科研机构也参与竞争。

当时,严先生领导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闪烁晶体领域已有一定积累。他立即组织团队攻关,最终拿下了12000根bgo晶体的供应合同。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各国的bgo产品进行评比,上海硅酸盐所的产品得到唯一的一个满分。因此,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决定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寻找希格斯玻色子,需要数以万计新型钨酸铅(pwo)闪烁晶体来制造核心部件时,自然第一个想到严先生。2003年底,双方正式合作,这一回条件更加“苛刻”,在4年多时间里就要拿出全部晶体。严先生没有“讨价还价”,再次挂帅。已经85岁高龄的他,不仅可以脱口而出一连串pwo晶体的性能测试数据,还亲自到位于江苏昆山的原料生产车间查看晶体质量。没有拖延一天工期,2008年3月,上海硅酸盐所成功交付了约5000根高质量的大尺寸pwo闪烁晶体,那一年严先生已是90岁高龄。

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严先生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当他50岁首创了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时,没有人想到他会在90岁时站在更高的科学高峰上。严先生曾经说过,他最好的科研时光是从60岁开始的,直到90岁。


展现“科学外交家”风范

严先生曾参与1956年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拟定了方向。当时制定规划的科研人员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年仅38岁的严东生也在受邀之列。

1978年6月,严先生开始担任上海硅酸盐所所长。他前瞻性地部署了所里的五大研究方向,直到今天该所依然保持这个架构。

上世纪80年代,严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他花两三年时间跑遍了全国各省市的15个中科院化学学科研究所。每到一个所,都要住上五六天,一个个实验室去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在院党组领导下,他主持制定了中科院第一个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启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引擎。他主持或参与几项重点工作,如创建开放研究所和开放实验室,破除部门所有制,把科研设施供科学家共同使用,接受流动研究人员,打破近亲繁殖。在他的倡导下,一个以上海硅酸盐所为依托,面向全国的中科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于1988年成立。再如建立博士后制度试点,中科院的博士后出站后,半数以上留在了设站单位工作,补充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严先生还展现了“科学外交家”的风范,推动中科院与国外众多知名科学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使一大批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去发达国家深造。


毕生坚持“科学救国”梦

“严先生领导了那么多项目,但在获奖名单里他的名字要么不出现,要么就放在了最后。”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施剑林说,先生一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研究员陈航榕至今都保留着严先生10多年来写给她的工作信件和便笺纸,上面都是严先生提出的一些学术建议。她到上海硅酸盐所读博士研究生时,严先生已经80岁了,但他基本上每周都把学生叫到他的办公室,了解实验进展。他对学生的论文审阅非常严谨,甚至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改正。他自费订阅了许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电子版,经常细致地做好读书笔记,再拿给学生看。

“严先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大科学家。”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杨建华说,两年前,严先生的夫人在医院里住了3个多月,他每天下午都去医院陪她说话,一直到晚上被医院“劝”回家。严先生和夫人感情非常好,两人经常手搀着手,一起散步一起听音乐。其实,自夫人两年前去世后,严先生就状态不怎么好,没什么胃口。

时间回溯到1935年,严先生中学毕业,他的家人希望他报考税务学校,可以捧个“金饭碗”,但他的第一志愿却填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因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催生了他的梦想,那就是“科学救国”。他做到了。


嘉定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