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通讯员潘静10月12日报道:如何畅通群众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昨天在虹桥镇政府多功能厅,为期一天的2018年度闵行区理论教育故事大赛决赛,让记者看到了闵行区让基层理论宣讲活动“鲜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把党的理论的“大主题”转化为群众急切关注和乐于接受的“小切口”,理论教育不再硬邦邦。
据介绍,今年的故事大赛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面向全区征集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生活变迁和奋斗故事。以有温度的故事,传递有力度的道理,让“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号召与人心结合、与现实对应、与百姓连接。决赛现场,选手们通过生动的讲述、熟悉的方言,声情并茂地展现了闵行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成果。无数感人细节,一次次赢得掌声,引发思考。
“是谁点亮了另一个太阳,是谁送来了昼夜的辉煌,动力世界的源泉,千家万户的灯光,在这里尽情释放着光明的能量。这里是中国工业装备的摇篮,这里承载着几代工业人的梦想与未来,这里就是上海汽轮机厂......”江川路街道的原创故事《中国工业在胶片上起舞》仿若时光隧道,让时间穿梭回1953年,定格在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上,是三代工业人通过摄影镜头所记载的初心与传承。
《我心中的“红黄色”》是一个关于闵行本土民族品牌“蜂花”的故事。儿时对于“红黄色”的美好记忆,在主人公一次与公司领导的谈话中得到升华,恍然明白“红黄色”背后沉甸甸的使命感——质量就是老百姓的口碑,标准只是最基础的要求。价廉物美,是“蜂花”人在岁月沉淀中对于品质的不懈追求,是这个本土老品牌对于百姓、对于社会的不变承诺。
《小窗口也能办大事》从挂着一块“镇文明窗口”铜牌的动迁办受理窗口说起,这里牵动着动迁居民的敏感神经,从矛盾重重到欢天喜地,一个个动迁故事的圆满解决,见证了闵行建设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的“蹄疾而步稳”。
《凡人明星钱天信》是一位做了25年、当了六届代表,为选民办了几百件事情的区人大代表,坚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当面对非成套住宅改造这样的难点时,“我们一步步解决”是他敢啃硬骨头的工作作风的体现,是人大代表扎根于老百姓,倾听老百姓呼声的体现,更是闵行40年改革开放坚定步伐的真实写照。
“以前半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到七宝,现在有了嘉闵高架只需要10分钟,到华漕只需要15分钟。”《心花“路”放》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区交通委的“民生大礼包”,交通运能的升级,狂飙起来的不仅仅是车速,更是百姓出行的幸福指数。
小故事记录大时代。本次故事大赛以全区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的大事小情为蓝本,创作了一批市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来自闵行各街镇(莘庄工业区)、企业、社会组织等报送了55个故事,最终38个进入决赛。接下来,主办方还将通过“闵理团”这支生活在百姓身边、活跃在睦邻空间的文艺轻骑兵,把今年故事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送到基层进行巡讲。讲述小故事,传递正能量,播种家国情,架起党心民心“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