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目前公路总里程已达13321.991公里,高速公路为829.213公里。便捷的城市快速路、越江桥隧、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构成了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交通物流繁忙有序,处处显现生机盎然的“黄金效应”。回忆过往,30年前沪嘉高速建成通车,显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它不仅是我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加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敢于“吃螃蟹”的勇气
“上海是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公路建设速度跟不上车流量增长。”时任沪嘉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的张奎鸿回忆,“当时上海经济发展促使客流、物流突飞猛进,但道路等级较低,部分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开始显现。”市区到嘉定卫星城不过20多公里,乘车需要2个多小时,其中的杨家桥铁路道口,常常一等就是几十分钟。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建设沪嘉公路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相关部门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对原有连接市区和嘉定的沪宜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成4快2慢的一级公路;另一种是重新选址,建设一条全新的专用道路,这就是最初尝试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
然而,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当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观念碰撞。赞成者认为,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应该以更长远眼光来实施规划建设;反对的声音则是,成本太高,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也不发达,没必要修建高速公路。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路专家对方案经过一系列的充分研究论证,最后决定将沪嘉高速作为试验性的高速公路进行实施。
4年建设摸索“沪嘉经验”
1984年7月,沪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同年12月21日,沪嘉高速公路在嘉定入城段正式破土动工。之后4年间,建设者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为今后的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依据。
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土质,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首先面临如何控制地面沉降。3米的高路基单靠自然沉降到位需要十几年,为了让路基尽快趋于稳定,建设者研制了一种“沙井”技术,将一根根7至10厘米直径的透水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处,随后灌入黄沙,依靠这项技术,加速了排水速度,半年内路基便可提前完成80%的沉降,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工程设计、施工等专家研究,对桥梁等构筑物两端接坡路堤,采取袋装砂石预压处理;对部分路堤进行堆载预压等处理方法,加速软基沉降固结,尽可能减少工后沉降。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采用了施工单位自检,建设单位核验和上级主管部门随机抽验的办法;竣工验收采取了施工单位初验,建设单位终验和上级主管部门总评验收的制度。这在当时尚未推行监理工程师制度的情况下,是一种全新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终,全线道路、桥梁和附属工程的总评质量按工程量计算,优良级达到85%以上。
2020年高速路达900公里
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以往两小时的车程减少到半小时,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地区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当时嘉定县分管工业与交通的副县长赵汉荣介绍:“一家日本化工跨国公司,先前在苏南地区选址了2年多,因为公路交通不畅,一直未能拍板,后来看到沪嘉高速公路通车了,到嘉定合资兴建了一座化工厂。”
至此,上海公路建设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又相继投入了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建设。随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深入推进,上海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春天。2018年,全市公路总里程已由1978年的1977.998公里达到了13321.9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0公里达到了829.213公里。高速公路车流量从沪嘉高速刚开通初期的日均4000余辆,增长为全路网日均约130万辆,重大节假日最高日流量超过150万辆次的水平。到2020年,上海高速公路里程将突破900公里。未来,上海与江、浙两省的公路联接通道将增加至67条,共同构筑起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公路体系,一小时都市圈的范围将逐步扩大,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将切实感受到“同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