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海上听潮·大师讲堂|周斌教授趣谈书法文化传承与弘扬
2018-10-11 13:56:45发布161次查看
9月29日,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教授、书法跨文化心理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总部ngo组织“国际书法联合会”主席周斌教授作客海派文化中心“海上听潮·大师讲堂”。
当天虽是周六,却是国庆节前的工作日,尽管如此,讲座现场依然座无虚席,欢声不断。打动观众的,除了周教授风趣的表达,更多的是他对书法文化的热情,和为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做出的实践和努力。
(以下根据讲座实录整理)
周斌:
书法——人类美好情感的线性表达
毕加索曾说,“如果把东方绘画比作一块精美的面包,那么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的碎屑罢了。”可以想像,他对东方文化的敬仰和崇拜是发自内心的,这样一段话同样可以作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广告语。
很多人认为,书法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很难与西方进行交流。但我这几年在国外做访问教学研究时发现:书法是一个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
8年前我做了一些实验,在中国20所大学找了400名学生,调查他们更喜欢草书还是楷书。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喜欢楷书的比例占到80%,原因是看得懂所以能欣赏;而在美国,有将近80%以上的学生喜欢草书,原因是看了之后很兴奋、很放松,草书看起来很有创造力。这个实验说明:书法不仅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人类用美丽的线条表现美好情感的艺术,毛笔书写能表现一种美好的情感。
第二个实验是象形文字。上图12个象形文字代表了12种生肖动物。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差不多都能认出50%。象形文字的诞生是汉字在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字形成的起点。因此,通过识别这些原始的文字,能够激发现代人学习汉语的兴趣。所以,无论是象形文字还是线条艺术,都能记录美好的情感,都能以西方人可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书法不仅是书写汉字的艺术,而且是人们用美丽的线条表达美好情感的艺术,它的国际性正在日益凸显。
书法艺术的系统传播
书法交流与传播的过程,必须不断把它理论化,建构成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独特理论构架和体系。传播学源自于西方,但是中国的传播学如何通过有特色的文化传播来建构我们的理论体系,这是每一个学者需要思考的。
第一,书法既是雅文化又是民俗文化,群众性和普及性极广,是一种很高级的文化形式,是群众普遍接受的文化。
第二,这种独特的文化因为汉字书写成为一种艺术,这种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中很少出现。正因为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没有太多与我们接近的文化,所以将书法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真正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国际交往、个人留学、出国旅游越来越多,正确处理好官方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和非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要坚持以政府层面上的文化交流主体为指导,同时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以立体多元的方式使我们的文化真正做到精准的、不同层面的传播。
第三,要处理好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做好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更好地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学理论做铺垫,使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很好的对接。
第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的媒体,进一步把文化传播做好、做深、做扎实,使之变成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行为,使传播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在国外教书法不能总是要求学生用毛笔写,要动一些脑筋,玩一些花样。我曾经在加州一所小学上过一堂课——《色彩缤纷的龙世界》,教外国孩子用颜料在t恤上写书法。我告诉他们,汉字中的“龙”有很多种,有的写得很优雅,有的写得很有激情,我把这些都做成贴纸赠送给他们。t恤不像纸,带回家后是可以穿的,这种教学形式间接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动站。当时我用了6种颜色,并做了教学统计,结果显示,这种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他们对汉字的兴趣,拉近了西方孩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同时为今后优化课程提供了数据支持。
分析中国文化在西方交流传播的可能性,还需从心理学层面上做进一步的探索。西方心理学把人在气质上分成四大类:第一种是胆汁质,特点是热情、精力旺盛、比较容易冲动;第二种是多血质,活泼、反应迅速、敏感;第三种是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比较慢;第四种是抑郁质,看事物比较深刻,人比较孤僻。
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搞艺术,不管唱还是跳、画还是写都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教学规律,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唤起学生全身的激情,并通过笔画表现出来。
洞悉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对书法教学很有帮助。首先要认知人,而后才能因材施教。教学中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只看表面,还要观察学生有没有进一步学习文化的愿望。任何学习,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否则难以长久。书法教育在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是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学生就可以实现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
疗愈心灵的艺术
书写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疗愈人心的过程,心理上的障碍可以通过书写得以缓解。
写书法时,人会自然呈现一种放松的状态,进而进入冥想的境界。书法的冥想不仅是对自然的冥想,而且还有对文化的冥想。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认真练习书法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说:“书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去看看今天的现场吧,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大家被一种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深深吸引,我已经看到很多书法作品并非出自联合国、中国、韩国、日本工作人员之手,他们来自于其他不同的国家,来自欧洲、美洲或其他地方,书法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建立了桥梁。作为秘书长我愿意给全世界带来和平。”他试图通过书法来搭建世界人民的友谊之桥,把学习书法跟和平事业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式。
联合国外交官在认真学习汉字所代表的中国文化
笔墨传递友谊
潘基文学习书法之后,在一些关键的场合用书法拉近了14亿华人的距离。
联合国现在有一个专门的国际文化机构,叫“书法小联合国”,它是一个很好的通过书法来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书法小联合国每年会在纽约举行文化普及活动,各个国家各色肤种的人都有。这些活动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在欢乐中让各国朋友感受中国文化的温度。
2015年8月,潘基文与奥巴马会见。这天正好是奥巴马生日,潘基文书写了一幅“上善若水”赠予他。这是一个很好的以民间为主题的外交,把中美友谊用文化的方式建构起来。羊年春晚,潘基文亲笔书写“家和万事兴”为表庆祝,拉近了与中国人民的距离。潘基文还把中国名山——泰山推向世界,写下了“天下泰山”的字幅。书法这一传统艺术,不断谱写着中华文化世界交流的美好乐章。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