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奏响科技管理与改革新乐章

2018-10-10 19:20:34发布101次查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视,将其视为“第一生产力”,进而定义为“第一动力”。上海科技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一直努力探索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最优道路。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科技体制改革都在不断深入,谱写出“多重奏”“交响乐”。
政策下放打出“组合拳”
今年以来,科技领域的改革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相关举措等重要改革文件,重点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打出组合拳”。
科研经费如何使用?科研人员如何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这道难解的题目,总是吸引了大家太多的关注。科技领域“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管理流程繁琐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更好地为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近年来,上海进一步下放了科研经费的预算调整权限,给予科研单位更大的自主权。项目完成验收后的结余资金,还可以继续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在2年内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但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来说,还存在报销程序复杂等问题。市科委副主任骆大进建议,承担单位要着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不要让科学家整天忙于收集、整理发票,真正解放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骆大进说:“放权要放到位,放出活力,放出绩效;同时,强调管理要守住底线,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既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的同时,也提出要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
职称评选程序“化繁为简”
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是科研人员经常面对的问题,也是很让人“头痛”的事情。上海先后出台各类政策,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有效破解了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困扰的“学术性”和“应用性”之间的两难问题。以前,科研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没有论文就不能评,而现在明确了论文只是参考指标,不是限定性指标。
国家文件曾明确提出,对于社会公益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人才的评价,论文发表、引用排名等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限定条件。近日,市科委也在抓紧起草制订贯彻落实国家系列改革文件的实施方案,本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如何开展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简单而言,就是“干什么、评什么”,干不同事的人不用同一套标准评价。如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包括成果转化方面的人才,都要实行分类评价。骆大进说:“现在评价科研人员,更看重和强调的是论文质量而不是数量。进而扭转我们原来在人才评价当中,大家重论文数量、重人才帽子、重机构牌子的导向,让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得到激励。”
科研项目申报流程依然比较复杂繁琐,上海在项目申报和管理上有何改进之处?目前,市科委正积极把专家评价、知识产权、创业服务、科研诚信等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改造,推动跨部门、跨系统数据共享和应用协同,实现“一库覆盖”。骆大进说:“让数据多跑路,让科研人员少跑路。要根据用户实际需要,个性化定制新型业务。”市科委正在开展科研计划管理流程再造行动和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拟以“制度建设+信息系统重建”的方式予以稳步推进。
计划在2018年底前,完成外化的、用户体验度高的模块开发,在指南征集、项目申报环节上,全面落实中央文件要求,并实现创新券申兑、科研诚信审核等功能。力争到2019年底,全面建成上海科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为2020年全市全面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奠定基础。通过改造实现“一网办理”“一库覆盖”“一平台管理”“多场景应用”。
进一步夯实人才后备力量
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底线。上海正积极开展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行动,建立覆盖指南发布、评审立项、验收等科研管理全过程,覆盖科研人员、评审专家、法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等各类主体的诚信管理制度。通过诚信体系建设,把国家的科研诚信库、上海市公共信用中心的数据库打通,通过把整个诚信管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流程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和环境。
近年来,市科委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需求,还增加了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的资助额度和覆盖面,鼓励更多年轻人大胆探索,夯实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上海也将借助本次科技体制改革的东风,进一步强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大青年人才计划的资助数量和力度,加大博士后的年均资助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青年科技人才的保障服务能力,针对青年科技人才住房难问题,研究制定租赁补贴、购房补贴,以及购买共有产权房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优惠政策体系。在科研经费保障、课题申请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支持,为储备科研后备力量开辟绿色通道,让青年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作者:戴丽昕)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