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曾遗忘你 浦东关爱认知症患者家庭实录
2018-10-9 15:57:57发布108次查看
顾春玲(站立者)为认知症患者家庭成员培训。
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在帮助认知症患者不被世界所遗忘。
认知症家属在志愿者帮助下放松身心。本版供图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
认知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和家属饱受困扰,渴望得到外界的关爱。在浦东,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凝聚各方力量,让这个世界不会遗忘这个特殊群体。
求和比较、“念念不忘”、数字筛选……9月21日,正值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一场“脑力总动员”社区健脑大赛在塘桥街道举行。来自各社区的28支队伍参赛,选手们都是“脑健康爱好者”或轻度认知症患者。
认知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型痴呆及路易体痴呆。目前,上海约有30万患认知症老人,约占户籍老人总数的5%。
认知症患者在渐渐遗忘整个世界,但有人在尝试着让整个世界不遗忘他们。今年,浦东公益月活动还特别推出了“关爱认知症患者”主题。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是参与者之一。中心理事长、创始人顾春玲说,“我们希望凝聚各方力量,逐步打造认知症友好社区,让认知症患者和家属找回安全和温暖。”
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
读懂他们的情绪,认可他们的感受,能够让认知症患者找回安全感。
9月17日,胡阿姨与往日一样,早早地来到“记忆家”——塘桥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在社工的陪同下做着健脑游戏。与半年前刚确诊患有认知症时相比,胡阿姨如今已与常人基本无异。
“半年前,胡阿姨刚来这里活动时,动作僵硬,不认识人。”顾春玲说,“现在,她虽然手脑配合还有些欠缺,但已经能做些简单的小游戏,也会主动与我们打招呼了。”
胡阿姨的变化,令顾春玲倍感欣慰。“认知症的核心症状与生理相关,的确不可逆,但它的周边症状却可以随着正确的照顾逐渐减轻。”顾春玲说,“所以,患上认知症并不可怕。”
对认知症患者而言,尽早发现和及时干预,是延缓症状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顾春玲有着深刻的感悟。
作为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的创始人,顾春玲本人就是一名认知症患者家属。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外婆是因为认知症,才早早离世。“印象中,外婆是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每天都会外出锻炼。当时没人意识到,外婆其实早就患上了认知症。”她说,外婆确诊患有认知症时,病情已达到了中重度。
“回想起来,外婆有好些蛛丝马迹都在暗示着她的病情,可却因为当时家人不懂,从未上心。”顾春玲说,个性急剧改变、言语中透露出猜疑、时常感到郁闷、认为周围人不理解自己……这一条条都是认知症的征兆,可家人却忽视了,反而因她的喜怒无常不知如何进行对话。“这更导致了外婆病情的恶化。后来,她从失智发展至失能,最终成了植物人,直至生命一点点被耗尽。”
老人岁数大了,误将汤碗直接放在燃气灶上烧。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家属往往用一句“老糊涂了”简单带过,却不知这是认知症早期的症状之一。
认知症患者有着一颗比常人更为敏感的内心,随意指责只会加重他们的病情。他们需要的,是他人的理解与关怀。
顾春玲介绍,有一种认知症患者会产生幻视,他们身边总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家里莫名其妙出现了一匹马、一只虫,这会令他们感到惊恐。”她说,“此时,家属若是一味否认,只会让长者认为家人不相信自己。相反,如果慢慢引导他们自己伸手触摸,一旦他们发现摸不到东西,幻视自然就消失了。”
读懂他们的情绪,认可他们的感受,能够让认知症患者找回安全感。“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回到我们的世界,而应该主动进入他们的世界,与他们感同身受,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顾春玲说。
同时,适当的帮助,尽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任务,对认知症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尊重。
“就拿上厕所来说,认知症患者无法独立上厕所,可能只是找不到厕所的那扇门,我们只需要帮他打开这扇门,他就能自行完成。”顾春玲说,“可很多时候,家属并不理解,而是选择为他们使用成人尿布,时间一长,他们的功能便彻底丧失了。”
顾春玲说,协助认知症患者尽可能地“自力更生”,才能使他们生活得更有质量。
患者家属寻回了笑容
“我们希望家属们能重拾自己的爱好,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患者。”
“我已经十年没有睡过一个午觉了,多亏了你们,我才能安安心心休息一会儿。”十年前,张阿姨的老伴诊断出患了认知症。自那以后,她每天为照顾老伴费心费力,几乎没有了与外界接触的时间。
不久前,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通过医院找到了张阿姨,得知她因照顾老人无法出门,便经常派志愿者上门关爱。中心每次会派两名以上志愿者上门,一人与陪护者聊聊家常,做些心理疏导,其他人则陪认知症患者下棋、做游戏。每次志愿者到访,张阿姨都能好好放松一下。
对认知症患者家属来说,照护过程犹如一场漫长的战役,不仅需要全身心投入,更对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由于认知症无法治愈,长时间的照护可能令家属一点点陷入绝望,甚至自己也成为另一个认知症患者。
今年79岁的陆阿姨就曾因照料老伴濒临崩溃的边缘。陆阿姨自己患有多种疾病,还要照顾患有认知症的老伴,生活非常艰苦。
有一次,陆阿姨生病需要做手术,便把老伴送到了养老院。没想到,老伴却因见不到她闹起了绝食,这让陆阿姨十分为难。无奈之下,陆阿姨只得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偷偷溜出医院,前往养老院照顾老伴。最终,她不得不提前出院,在家一边养病,一边照料老伴。
顾春玲告诉记者,陆阿姨每次来参加活动,不到5分钟就会控制不住流泪。“我能体会认知症患者家属的苦楚,所以,我们想要告诉他们,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说。
2015年,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尝试组建了认知症患者家属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自由交流。次年,“家属俱乐部”成立,定期举办认知症主题沙龙和“记忆咖啡”活动,为家属们分享交流,并提供全面支持。
“主题沙龙与‘记忆咖啡’分别为家属们承担着赋能、减压的功能。”顾春玲介绍。在认知症主题沙龙中,中心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如医生、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传授专业知识,培训照护技能。而“记忆咖啡”则为患者家属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社交环境,通过分享经验或倾诉苦恼,认识更多新朋友,缓解长期照护中产生的压力。
事实上,绝大部分认知症患者家属为照护老人,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我们希望家属们能重拾自己的爱好,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患者。”顾春玲说。
在尽美的帮助下,陆阿姨逐渐找回了笑容。她重新掀起了家中钢琴的琴盖,慢慢将自家阳台打理成了小花园……她说,“我的人生好像有了新的希望。”
构建认知症友好社区
最终的目标,是希望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愿意帮助认知症患者及家庭。
认知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当中的“痴呆”二字,对很多患者及家属而言,是恐惧和绝望,也有着深深的病耻感。因此,国际上为“痴呆”更名的运动从未停止。
从“老年痴呆”,到“失能失智症”,再到如今的“认知症”,更名的背后,是患者与家属对社会支持的期盼。
“我们想做的,就是为患者与家属构建认知症友好社区。”顾春玲说,“我们希望让患者融入社区,更让社区接受患者。”
她说,陆阿姨当初之所以几近崩溃,根本原因在于她不愿寻求他人帮助。“陆阿姨害怕周围人知道老伴患上的是老年痴呆,认为这是件丢脸的事,所以从不向邻居、居委透露,因而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只得一个人硬生生扛起照护老伴的重担。”
其实,陆阿姨这样的心态,在认知症患者及家属群中比比皆是。“事实上,认知症是一种在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的疾病。”顾春玲说,对认知症患者及家属来说,学会寻求身边的支持尤为重要。“关键时候邻居可以搭把手,居委可以提供帮助,我们也会尽力为他们牵线搭桥,给予支持。”
在尽美的鼓励下,陆阿姨渐渐对他人敞开了心扉。有了多方的支持,她身上的担子着实减轻了不少。不久前,陆阿姨在尽美的推荐下为老伴办理了长期护理保险,经专业评估后,每周都有护理员为老伴上门服务7次,每次上门服务时间为一个小时。
最近,陆阿姨又主动找上了尽美,希望后者协助为老伴找个好一点的养老院。尽美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她挑选联系合适的养老院。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认知症患者开始直面自己的病情,也变得愿意向陌生人表达与倾诉。这让顾春玲感到欣慰。“记得认知症关爱项目刚进社区时,居民对此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他们一听到‘老年痴呆’四字转头就走。”她说,“如今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已经逐渐打造出了一个令认知症患者舒适、安心的环境。”
然而,要想构建认知症友好社区,离不开社区里核心志愿者的加入,即社区里的志愿者们。“除了宣传正确理念外,我们还希望他们成为‘小探头’,发现隐藏在社区中的认知症患者家庭,引导他们参加‘记忆家’活动。”顾春玲说,最终的目标,是希望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愿意帮助认知症患者及家庭。
今年3月,尽美与塘桥街道共同打造的品牌产品——“记忆家”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落户塘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顾春玲介绍,“记忆家”是一个基于社区、服务认知症群体的物理空间,也是社区认知症综合解决方案的支持平台。
“我们的作用不是再造各种新功能,而是进行社区功能的叠加。”顾春玲说,“就如一支粘合剂,又像是催化剂,整合社区力量,并引导更多人帮助认知症家庭更好地在社区生活。”
“记忆家”落成后,塘桥社区内已产生了20家认知症友好单位,包括卫生系统部门、社会组织等。接下来,尽美计划将服务内容标准化、产品化,从而输出给更多伙伴,帮助大家在各社区内建立起认知症友好联盟。
“我们还将利用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让更多认知症家庭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分享经验,为他们争取、对接更多资源。”顾春玲说,“换句话说,我们想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