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中学生当起社区"小史官"
2018-10-9 10:17:52发布100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成都北路337号,南北两栋楼并排建造,夹处在东边的一堵墙和西面的另一栋楼之前,呈现出“正四方形”。大楼有盘旋的楼道,整座公寓里面的结构有点像回廊。此外,大楼还有专门设计的垃圾道,别有一番特色。
这份细致的观察来自上海市民立中学学生黄心怡。由于在南京西路街道辖区内上学,她与同学们一起参与了一次社区文化探索的活动“口述南西”。绿房子、太阳公寓、张园、静安别墅、陕西北路名人街、升平小区,几个月来,大家一起探访辖区内的老公寓、老弄堂,拜访文化名人和社区居民,从老前辈、老克勒那里获取了最直接的社区历史和人情往事。
新成大厦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黄心怡从住了近30年的居民朱阿姨那里得知了两种说法。“一说是新成二字源于新闸、成都二路的首字。二说是1945年至1960年,上海有新成区,早年静安区是叫新成区,因此有新成游泳池、新成中学,故也有新成公寓。这里原来是巡捕房的办公室,一半是外籍人员使用,一半是华籍工作人员使用。1954年后改为单身职工住宿,后来成为公安局职工的住宅。”
也许这样的记述不尽准确,但却自带民间口口相传的朴素气质。如果不是花时间实地观察和了解,黄心怡们可能不会走进这样一幢看似普通的民居,而对它的印象也可能只会停留在网上查到的几张照片。
昨天下午,在第三届福民南西艺术季“融情南西·逸梦福民”闭幕活动上,民立中学师生完成的记述合成一本《口述南西》,发放到了更多社区成员手中。
活动中,另一项由学生参与的“设计南西”也惊艳亮相。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们身着龙凤旗袍,走出一场动感的旗袍快闪秀,展现了这项来自静安的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场外,设计、摄影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完成的文创作品也处处融合着南西社区的元素。
水彩手绘的上海展览中心、原上海美术馆等静安的地标性建筑成了扇面设计的主角,最终被制作成精美的团扇。著名的马勒别墅引发学生们的设计灵感,呈现为笔记本的封面、印花t恤。南西社区多个知名的百货广场也有了可爱的图画版,被搬到了一起组成了展示社区特色商业文化的海报画。各种里弄民居、社区风貌的图片和手绘画作演化成精美的明信片和个性帆布袋。还有印着“福民南西”的手工冰皮月饼和图案精美的香囊等。
今年,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搭建校际联盟平台,结合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要求,联手民立中学和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发起了“口述南西”和“设计南西”项目,鼓励青年学子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探索,勾画学生眼中的南西图谱。这两个项目也是街道开展的“守护海派文化、讲述南西往事”南西印迹项目的子项目。
正是通过搭建校际联盟的大平台,让更多社区成员更多更好地参与、融入社区,发现和了解社区,传承社区文化。而继校际联盟之后,南京西路街道又在昨天的活动中为辖区内的文化单位牵起了红线,成立了街道第二个区域化党建二级联盟——文化联盟。南京西路街道党工委和辖区内的重要文化单位将依托区域化共建,打破“大院”和“围墙”,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品牌项目,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在文化领域的共建互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成立仪式上,上海市作家协会、smg融媒体中心、文汇报社、新闻晨报、上海市轻音乐团、艺术人文频道、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逸夫职校、恒天意达、静华画廊、商城剧院、南熙文化发展中心等12家首批文化联盟成员单位党组织共同发出倡议,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共同打造“张园读书会”和“南西辖区名街、名人、名宅辑录”等文化品牌项目,辖区众多市级文化单位将更多的将自身的公共文化空间向社区开放、将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源下沉到社区,增进区域单位间的互动、互融和互通,增强成员单位的社区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