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洋泾名宅:75岁的李氏民宅

2018-10-9 5:30:03发布102次查看

  上个月刚开业的置汇旭辉广场人气高涨,除了商场本身,沿河绿地里的一幢老房子格外点眼。大门紧闭、庭院深深的李氏民宅,到底什么来头?
提到原主人姓李,上海人首先会联想到的,肯定是晚清洋务重臣李鸿章。这片宅子,并不是此李,而是浦东本地人李树山(1885-1945)的产业。李树山出生于浦东陆家渡张家湾一个贫苦家庭,后来事业发达了在洋泾镇购地建了这座宅院。
洋泾镇与洋泾浜有关,洋泾浜原是一条横亘在上海县城北侧的河流。向西可以到大世界,向东可以到今日洋泾镇所在地。明永乐初年,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洋泾被黄浦江分隔在浦东、浦西,分别命名为西洋泾浜、东洋泾浜。
西洋泾浜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于1914年被填河筑路,就是现今的延安路。东洋泾浜经洋泾镇,转弯向南,通往华漕哒方向,可转川沙、东海海塘。从黄浦江到洋泾港的河段,可航行15~40吨级船只,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条重要的内河航运干线。
洋泾是拥有700余年历史的老镇,洋泾港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开埠后黄浦江上的运输业逐渐兴起,造船业应运而生。李树山白手起家,从修修补补做起,由于他刻苦勤业,不久从修船发展到了造船。
他造的木船当时称之为“阿木船”,吨位大,货装得多,跑起来快,许多订户慕名而来。因为业务发展需要,李树山把船厂从陆家渡西迁至洋泾港,便在洋泾镇南浜东边南洋泾路118号(现今泾南路50号)建造大宅。
地从一个马姓的大族购得,原是8亩荒芜的坟地。大宅委托营造商张金龙主建,釆用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红墙翠瓦的双层楼房,门框、窗棂雕刻各种花鸟图案,雕花门窗镶嵌彩色玻璃。1933年4月兴土建造,1935年6月竣工,耗资约3万银元。
正南立面外墙砌清水砖镶嵌红砖带,正大门头釆用涡卷装饰,门楣上塑有“紫气云霞”四字,在正边门,上楣塑有“润晖”二字。正房有五间,中间是正客堂,挂匾额“树德堂”;东西厢房各两间,分东客堂、东厢房和西客堂、西厢房,正屋及东西厢房内建有阁楼。
面向两扇大门的,还有六只石雕神兽,分别是霸下、蒲牢、囚牛、睚眦、饕餮和椒图。它们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六子,但为什么不是九个凑齐全套,就不得而知了。
整幢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南向立面采取西式装饰,里面为中式庭院。客厅内青砖铺地,两侧室为杉木地板,天井(院子)为水泥覆盖地面。从屋后看,一派粉墙黛瓦花格窗,江南水乡民居的模样。两侧建成仿观音兜山墙,顶部装饰西式风格的图案。
李树山去世后,四个儿子分割财产以后再也没有继续造船业,家境渐衰,大宅有部分出租。老宅曾经历过战乱,一些有特性的装饰遭破坏,主体还算完好。据说,李氏后人住到 2002 年才搬离这片祖宅。
2003年,李氏民宅被列为浦东新区保护建筑。2004年一场莫名火灾更是烧掉了半边,好在火灾发生之前,宅子的全部木结构门窗被文保部门拆下另行保存,躲过一劫。
世博会前洋泾街道斥资千余万元,把李氏民宅打造成为百年古镇的历史展示厅。曾在这里举办过“洋泾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绣展”、“世博遗珍展”、“民间收藏艺术展”。
李氏民宅现存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在周围的地块建起了全新的绿地和商场,但是挂着“洋泾文化展示馆”牌子的老房子一直关闭着,不知何时才能入内参观。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