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虹口这条旅游线路竟吸引一群“歪果仁”来

2018-10-8 17:32:32发布88次查看
  国庆期间,虹口吸引了一群“歪果仁”!???他们为什么跑来,和中国人一起感受“人从众”?他们在虹口游了哪些地方?阅读建筑行走虹口。
为了进一步完善丰富虹口区旅游产品,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响应45公里黄浦江新水岸旅游的大局,虹口区商务委(旅游局)结合犹太难民纪念馆这一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虹口微旅行线路进行升级改版,推出英文版微旅行线路及产品“海上方舟”,以助力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旅游城市。
国庆期间,“阅读建筑行走虹口”——“海上方舟”英文版微旅行首游仪式在海鸥饭店观景平台举行。
本次首游仪式围绕阅读历史文化建筑展开,以趣味性角度,组织外国游客了解虹口众多风格迥异的建筑、设施。接下来,一大波现场高清照来袭,感受下首游仪式上的“新花样”
现场的游客们通过扫一扫现场设置的虹口建筑地图(附二维码)、ar相机等,就能轻松、浸入式了解建筑背后生动的历史及背后的故事等。
其中,全新升级制作的手绘地图还能生动地引领我们寻找到这些历史建筑,探访虹口区那些“必游、必吃、必逛、必购”的旅游景点。
二战期间,忍受着战争创伤的虹口人民热情接纳了从欧洲远道而来的犹太难民,1万8千名犹太人生活在虹口不足2.6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他们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虹口在这场人类浩劫中成为了“拯救”的代名词。
在此次“海上方舟”微旅行中,游客们将走进当时犹太人在虹口生活的场景,感受虹口开放、包容的情怀。为此特别制作的以“海上方舟”为主题的手绘明信片也于仪式现场首发!
游客们从海鸥饭店观景平台出发,将一路游览北外滩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饱览浦江两岸美景。
然后,他们乘车前往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聆听一段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有朋自远方来虹口“新”意满满,即将召开的进博会是全面提升上海整体形象的重要契机,也是展现虹口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为向海外游客充分展示虹口文化旅游资源,区商务委(旅游局)定制了一条全程英文讲解的“海上方舟”微旅行线路,此次升级后的“海上方舟”将更深入、立体!一起来感受下
线路特色
拯救一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600万欧洲犹太人命丧黄泉。然而面对纳粹狂魔屠戮犹太人的恶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却拒绝接受难民。
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上海为他们敞开了大门:无需签证、无需有人宣誓担保,无需警方证明,无需保证经济独立。近2万名在纳粹屠刀下逃生的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了上海。
忍受着战争创伤的虹口人民敞开家门,热情接纳了从欧洲远道而来的犹太难民,与这些新邻居们分享着有限的生存资源。于是上海在这场人类浩劫中便成了“拯救”和“避难所”的代名词。
行程安排
☆摩西会堂(犹太难民纪念馆)
地址:长阳路62号
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将一所私宅改建为会堂,为纪念犹太英雄摩西,故名摩西会堂,是目前上海保留下来的两座犹太教堂之一。该建筑为三层红砖楼房,门窗上装饰有传统式样的拱券,大门上方则是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建筑风格朴素稳重。
当时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社在摩西会堂内,犹太复国青年组织总部亦曾设在此处。
☆艺术家们的第二故乡(布鲁赫/卫登堡故居)
地址:长阳路50弄
音乐巨匠卫登堡(长阳路50弄30号)
19世纪最著名的小提琴家匈牙利人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一生所收门生共50人,在《小提琴演奏史》都有记载,唯有他的关门弟子卫登堡名下只有生年而无卒年。实际这位大师的得意弟子并未殇身于战乱,而是辗转到了上海。
在二战结束后,他不愿前往美国,将上海真正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为中国音乐界耕耘,培养出众多俊杰。我国小提琴家杨秉荪、司徒华城、司徒兴城和钢琴家李名强等都出自卫登堡门下。
画家白绿黑(长阳路50弄24号)
在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中,亦有不少是画家和美术爱好者。他们组织了一个团体“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协会”,简称“arta”在这个组织里,画家们筹备集体画展,或开个人画展,吸引游人和顾客。组织从最初的7名画家发展到后来的64名画家和他们的友人。在组织的发起者中,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叫bloch的画家。他的中文名字取得极妙,叫“白绿黑”,以三种色彩为名,用于画家非常贴切,又与他的本姓bloch之谐音相近,尤见巧思。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上海的风土人情观察细致入微,又同情当年的劳苦大众生活情景,创作了《黄包车》系列木刻画。
☆舟山路建筑群(布卢门赛尔故居)
地址:霍山路71-95号,舟山路1-81号
由于当时居住在此的犹太难民中有众多的工程师、建筑师等技术人员和艺术家,舟山路的建筑在功能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东西向的长条型住宅和转角建筑属于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建筑台基较高,入口处通常会有四至六节台阶的室内外高差,与地面接近处设有通风口;墙面极富装饰感,每一层楼面均有一层砖砌的叠腰,构成了水平线条的延伸;入门处的两个并列的开间往外稍凸,其门洞上的拱券装饰是倒洋葱头状,显示了某种俄罗斯风格的特点。
☆霍山路(霍山公园/jdc旧址外观/远东反战大会旧址外观/霍山路第二小学旧址外观)
霍山公园始建于1917年,原名斯塔德柯公园。当年一些侨民听闻此地要建厂,于是向租界工部局写信请求征购该地块以便侨民子女玩耍休闲,工部局遂同意将该地块5.47亩土地出售用于新建儿童乐园。
三四十年代初,数万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该公园成为了虹口犹太人主要的室外休闲和活动集会场所,隔离区中的犹太人墓地亦设置在此。
现在公园中的显要位置安放了一座宽1.5米,高2米的犹太难民居住区纪念碑,以凝重的褐色花岗岩石作为背景,上面以中、英、希伯来文详细介绍了当时“犹太隔离区”的具体位置。
☆提篮桥监狱
地址:长阳路147号
提到中国监狱,有“北秦、南桥”之称。北秦,指的的秦城监狱,而南桥说的便是上海提篮桥监狱,两座监狱都是以囚禁高官与名人而著称于世。1901年10月,为解决日益汹涌的“犯人潮”,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决定在华德路(今长阳路)上建造大型监狱,1903年5月18日,第一幢监楼竣工启用。新监狱的全名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不过上海的老百姓更喜欢叫他“提篮桥监狱”,沪语里从此多了“送侬到提篮桥”这样拐弯抹角的骂人话。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提篮桥监狱在落成后的数十年里,又经历3次以上的改扩建,才基本达到如今的规模。这所监狱最高在狱囚犯人数超过8000,远胜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白马咖啡馆
地址:长阳路67号
1939年,从维也纳逃亡上海的犹太人鲁道夫·莫斯伯格一家一直怀着重回维也纳的梦想。鲁道夫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三层小楼,开起了咖啡馆,该咖啡馆以他们都非常喜爱的轻歌剧《白马旅馆》为名(white horse inn)。这家咖啡馆还兼具了餐厅、酒吧和夜间俱乐部的功能,因气氛温馨、服务周到,很快成了当时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场所之一。
☆下海庙
地址:昆明路73号
“下海庙”位于昆明路73号,又名夏海庙、义王庙等,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据考,苏州河两岸有十八个浦,南岸有个浦,叫上海浦,后来建镇,便是上海,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便成了现在的海门路。在清乾隆年间,当地居民尤其是渔民,为祈福平安,经常前往下海庙进香,庙中香火兴旺。那时入寺需要经过一座长长的木桥,香客们手提香烛贡品的篮子在桥上川流不息,故此这一带得名“提篮桥”。
☆三益村(原犹太难民定居点)
这是虹口隔离区内犹太难民聚居点之一,也被称为“外国弄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条弄堂内的100多户居民中,九成以上是犹太人,其余10来户是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战时杂居状态。
快call身边的外国友人来感受下虹口温度、魅力与文化吧。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