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是“送文化下乡”,但一个乡村美术馆可以让艺术在乡土田园中生根,可以成为乡村美育的“新祠堂”。哪怕村民每天路过美术馆时多看几眼,这种坐落在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练塘镇金前村金田路428号,这是“可·美术馆”的所在地。今年5月,“可·美术馆”成立并举办了首个艺术展,这是全市首家“乡村美术馆”。没有光怪陆离的灯光,没有高楼大厦的衬托,这座白墙黛瓦的美术馆朴实无华地融入了乡村的一草一木,从美术馆参观回来,游客甚至能看到扛着锄头从农田走回家的农民。
为什么要在稻田里开美术馆?乡村需要“阳春白雪”的美术馆吗?自带“艺术气息”的美术馆,如何融入并反哺乡村?
可·美术馆门前的水稻田。茅冠隽 摄
摆放在美术馆门口的艺术品。茅冠隽 摄
从美术馆自身的建立过程看,人们可以发现另一种“平行”:这座乡村美术馆并非凭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业厂房。练塘农副业公司总经理叶国华介绍,这些厂房原本是租给个体老板建厂的,做的是风力发电设备的机箱和罩子。“这些年青浦区、练塘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里又是水资源保护区,低效工业厂房都需要调整,因此在2016年时,这里的工厂就不再运营。之后我们一直想利用这些厂房引进文化旅游项目,正好碰上有一批艺术家有意开设一个‘田野中的美术馆’,双方经过协商沟通,最终在2017年9月签订了合同,美术馆项目最终落地。”
美术馆内的雕塑作品。茅冠隽 摄
虽然建在乡村,但是“可·美术馆”的建设标准一点也没有降低,这是一座按照现代化标准建造的美术馆。从金田路拐进美术馆的那一刻,参观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这种“高规格”也体现在细节之中:主展厅是白色的,层高非常高,提供给人宽阔的视觉空间,同时,大厅里配上了专业的照明灯,灯的颜色、位置、角度都经过了专业人士选定,确保艺术品上没有丝毫反光,能最大限度将艺术品的美呈现出来。“硬件的专业固然重要,但软件的专业更重要。在营运管理上,我们完全按照现代美术馆的方式去做,力求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可·美术馆”理事长杨明辉说。
馆内的艺术品。茅冠隽 摄
面向全球开放的艺术家驻留创作空间。
杨明辉说,这座乡村美术馆的名字叫“可”,原因除了投资方之一是青浦本地美术教师出身的画家吴可,还因为“可”这个字包含了丰富的联想,蕴含了广阔的可能性。“在展厅两侧,我们把原先的厂房分割成了近10个大小不等的房间,有接待室、办公室、创作室、会议室等,还有数间宿舍以及一个食堂。我们这里不只是个美术馆,还是个艺术家的‘根据地’,艺术家扎根乡村创作能以这里作为‘据点’,我们为其解决食宿问题。我们计划每年都策划几个大型展览,还准备开设小型的艺术品商店和书店,进一步丰富美术馆的功能。”
馆内陈设的雕塑作品。茅冠隽 摄
陈瑞表示,“城市美术馆”是目前中国的主流形态,“乡村美术馆”为数不多,比如宁波的杜岙美术馆建在偏远的小村庄、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建在古镇里。但“乡村美术馆”在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围绕乡村和农业主题的“越后妻有”艺术节,在箱根也集聚了一批乡村美术馆。“如今,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乡村文化的建设速度。乡村历来是美育的‘洼地’,很多村民没有机会进入美术馆接触艺术,建设乡村美术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前是‘送文化下乡’,但一个乡村美术馆可以让艺术在乡土田园中生根,可以成为乡村美育的‘新祠堂’。哪怕村民每天路过美术馆时多看几眼,这种坐落在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家和村民互动。
供市民游客绘画的毛坯。茅冠隽 摄
金前村党支部书记陆剑岗介绍,“可·美术馆”的开设,已经让村子、村民的状态产生了变化。“村民们一开始比较好奇,后来发现美术馆免费开放,慢慢就会走进去看看,不一定能看懂,但确实被吸引了,有的还会抱着孩子去看。自从有了这个美术馆之后,去村文化站里练书法和绘画的人也多了起来。美术馆的艺术气息也带动了周边卫生环境的改善,现在村民对村庄环境保洁比以前更加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