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虹桥发展的建设者方耀明:古北奋斗 永生难忘
2018-10-8 11:34:04发布93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虹桥,从百废待兴的农田,转身摩登现代的都市,经历了艰难摸索,创造了沧桑巨变,也成为了长宁乃至上海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为了生动再现这段风雨历程,我们邀请了虹桥发展进程中的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亲历者,记录他们与虹桥的点滴故事,共同见证长宁虹桥的岁月变迁,致敬四十年的辉煌成就。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们昂首迈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逐梦新征程,唯以奋斗,纪念过去的四十年,展望未来的复兴梦。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市容街貌、硬件设施的飞速更新外,人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同,我们选择记录普通人与虹桥的点滴故事,从微观层面反映一个时代的风雨历程。
今天,我们走近上海美丽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耀明,聆听他在古北难忘的工作经历,一起见证上海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共同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古北奋斗,永生难忘
方耀明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87年来到上海,迄今已有31年。“我基本就没有离开过虹桥,没有离开过古北。”谈起过往,方耀明很感慨,“30多年了,也算是亲历了上海改革开放绝大部分的变化,很荣幸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方耀明的公司一开始打算做酒店,后来才改建商品房,成就了今天的美丽华花园。他前后经历了征地、拆迁、建设等各种事宜,“这些往事历历在目,永远都不会忘记。”方耀明回忆道,当初来这里的时候,古北还是一片农田。“没有水城南路,这条路是我们自己带着施工队开出来的。”方耀明很动情,“如今,每当走在这条路上,我都会回忆起古北的发展。”
在方耀明看来,作为全上海首批涉外居住区之一,古北的设计规划,无论是道路划分、地块组合,还是绿化分布、建筑风格,“都各有特色,又相得益彰,很和谐。”作为专业人士,方耀明说,古北新区的建设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房地产的兴起和旧城区的改造提供了示范样板。
平日里,方耀明总喜欢登上美丽华花园的高楼俯瞰古北,“我很激动,在古北,自己不仅见证了历史,也实现了个人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为社会做些事情”,将农村大荒地建成现代新城区,“我们这批人的大半生都与古北息息相关,倾注了无穷心血。”
社区管理,不能照搬
方耀明与古北的故事很多,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韩正手中捧过奖杯。“美丽华花园建成后,荣获了上海城市建设规划优秀奖。”方耀明拿出昔日的照片集,充满自豪,“美丽华花园的题字,是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书写的。”有一次,方耀明翻阅《上海建设》杂志,无意间发现,封底照片是一张航拍,正好将美丽华花园和古北新区都拍了进去。“当时卫星图像很少,只有航拍照片。”时隔多年,方耀明讲起来依然很兴奋,“全公司的员工都很激动,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地球上看到的新的闪光点”。
但方耀明深知,再美的社区设计,也离不开卓越的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涉及社会因素的组合与变化。”在方耀明眼中,上海和香港很有渊源。“我们香港人讲,内地跟香港相似的有两个城市,一个是广州,因为语言相通、饮食相近而形似,另一个就是上海。”方耀明解释道,“因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商业潮流相近,非常神似。”因此,上海的社区管理起初向香港学习了很多,“包括制度建设、居民公约。”
几十年的管理经验让方耀明明白,如果照搬香港模式,在上海绝对走不通。“我亲历了学习到创造这两个阶段。”方耀明说,针对古北这种国际社区的物业管理,“我们创造了既适合上海实际情况,又与过去老旧小区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模式。”这种模式融合地方政府、房屋拥有者、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这个模式在美丽华花园实行得很好,20多年来,物业管理费收缴率100%,犯罪率为零。尽管70%至80%是境外人士,但居民相互间很和谐。”
如今我们都知道,这种模式就是上海社区治理“三驾马车”。
国际社区,勇走前列
方耀明是街道社委会成员,对古北的感情深厚真挚。“古北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曾经代表上海的发展,现在仍是上海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国际大都市的缩影。”方耀明认为,作为国际社区建设的排头兵,古北的社区管理更要注重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去汲取、去继承、去创新。”
对于街道目前“融之情”的管理工作方法,方耀明高度认同。但他也提及,现在的小区管理,还在很多方面酝酿着提升,“比如垃圾分类、便民服务,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拓展商业配送,可以说,社区治理一直在探索,永远在路上。”
面向未来,方耀明信心满满,“我们每年都会有丰富的国际性活动,希望能够依托这些社区活动,让未来的社区管理模式、服务水平与和谐程度再提升一个档次,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有认同度和满意度。”
让古北走在国际社区建设的前列,以方耀明为代表的建设者、管理者们付出了三十年,也仍将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地奋斗下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