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是什么?嘉定人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下了s5沪嘉高速南门出口时,所看到的嘉定海关大楼楼顶“中国海关”四个大字了。这幢形似国门的威严建筑,在很多嘉定人眼中,是一个神秘所在。其实,以把好国门为职责的嘉定海关,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嘉定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让越来越多市民了解到海关的真正面貌。
24年,从一片荒草地,到业务门类齐全的隶属关,嘉定海关成长的每一步,综合业务科科长陈宏是见证者。她和她的同事用汗水和心血,为嘉定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物·档·案
陈宏嘉定人,1994年开关时考入嘉定海关工作。现任嘉定海关综合业务科党支部书记、科长。曾先后荣获上海海关优秀共产党员、上海海关“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两次荣立三等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嘉定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嘉定区域内的企业,在办理进出口通关业务时,遇到办事时效、政策咨询、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瓶颈,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帮助。同时,上海海关在快速增长的通关业务量的时代背景下,也遇到了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设立区域海关,成为上海海关和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
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设立嘉定、金山、青浦、松江海关的批复。1994年1月28日,嘉定海关正式开关。
1994年,陈宏过五关斩六将,从诸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海关人。“那时候,我有个同事是从乌鲁木齐海关调动到嘉定工作的,还有一位同事的女儿在海关工作,我从他们那儿,第一次听说了海关,也知道了海关人是国门的把守者。”海关的神秘吸引了陈宏,让这个一直在校园里学习、工作的年轻人有了去了解的冲动。“出于对这个神圣职业的崇拜,我报了名。”
陈宏刚进入嘉定海关时,嘉定海关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是海关大楼建设滞后,二是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其中,人员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陈宏坦言,刚进入海关队伍的她,如同一张白纸。入关后,白天工作,晚上则要进行系统的培训。“那时为了方便培训学习,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集中培训。那时是纸质文件为主,各个条线的法律法规主要靠手抄要点去整理、学习、背诵。”陈宏告诉记者,海关岗位专业性强,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专业法律法规,都要熟悉,所以这样的培训一直持续了两三年。当时住在市区的同事,只能周末回家一天。24年来,当初的同事有的退休,有的调离,陈宏却仍坚守在嘉定海关业务第一线。
“你要说那时苦不苦?当然苦,但我们每个人的干劲都很足!我还记得我刚拿到制服时,迫不及待地穿上,站在镜子前照了半天。那时,我知道我有了一重新的身份,肩膀上的金钥匙代表着荣誉和责任。”
2004年,f1赛事首次登陆上海,掀起了极速风暴,也在嘉定海关掀起了一场“风暴”。在第一线参与了15年海关监管工作的陈宏,见证了海关人为了保障赛事物资进出所付出的努力。陈宏清晰地记得2004年9月15日晚上,距离首架包机货物落地不到15个小时了,但相关的装货明细、数量重量等尚未有准确的信息,原定在飞机抵达前提前申报的“快速通关”模式眼看无法实施,怎么办?通关科负责人和代理商急得团团转。
第二日10:00,包机落地,从浦东机场到上赛场,至少需要2个小时运输时间,如何保证监管到位的同时,又能实现对国际汽联关于6小时运抵赛场通关时效的承诺?“请示领导,启用应急通关方案!”通关科原科长张国平果断作出了决定。“直通式”启动,先报备提货后报关,把方便给了企业,把监管风险留给了自己。
事实上,15年f1赛事,物资进出口量惊人:每年进境物资约150批,重量近千吨,货值都在数千万美元以上,所有物资通常集中在开赛前半个月内进境。涉及主体物资有f1赛车及零配件、轮胎、燃油;还有辅助设施如转播设备、搭建材料、赛道设施、厨房设备,以及用于介绍f1及各车队的宣传品和礼品等。
为此,嘉定海关制定了严密的通关计划:给予专属便利,对以“上海国际赛场有限公司”为经营单位申报进口的赛事物品,比照高资信企业给予低风险快速放行;提供专窗服务,现场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答疑解惑并负责请示职能部门联系兄弟海关,并实行“5+2预约式”通关,确保赛事物品及时申报及时运抵赛场;实施特殊监管举措,包机货物机坪验放,缩短通关时效降低物流成本,门到门查验;赛事期间现场监管,确保海关监管货物合规使用正常核销,包机退运货物“同步施封”,确保包机按时载货起运。
不仅仅是f1赛事,互动戏剧节、中美机器人挑战赛、汽车文化节等等活动中,有越来越多的物资进入嘉定,嘉定海关人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1994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嘉定海关开关。2个月后,嘉定海关正式受理通关、减免税审批等业务。这一年,嘉定的进出口企业仅有200家,受理的报关单总量为665份,征收税款222.1万元。
而到了2017年,全年受理进出口报关单总量为13.15万份,23年增长了近200倍;征收税款32.5亿元,23年增长了1463倍。截至2018年8月8日,嘉定区进出口企业总数7596家,24年增加了38倍。嘉定海关业务量和种类的突飞猛进,也体现着改革开放以来嘉定经济的腾飞。
在陈宏的记忆里,嘉定海关刚开关时,报关员要拿着厚厚一叠材料各个窗口跑,一个上午都要泡在报关大厅内。现在,嘉定海关注重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的同步落实,推进落实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措施、方案,以最优的通关时效为改善嘉定区域营商环境添砖加瓦。2017年,嘉定海关进口通关时效为9.97小时,较2016年压缩1/3;2018年上半年,通关时效达到3.61小时,压缩近2/3。部分不涉及税款和查验的项目,几乎可以实现“秒放”。
1994年7月,嘉定海关为辖区内的上海太平货柜有限公司,办理了开关后首本加工贸易纸质手册,这也是嘉定区外资企业在属地海关办理的第一本手册。从此开启了加工贸易业务属地办理的方便之门。而现在,嘉定约有300家加工贸易企业,其中18家企业已采用电子账册监管模式,节约了大量资源和成本。
2016年,嘉定海关以“一事一批”的方式向上海海关关税处请示汇报,为辖区内上汽变速器、华域皮尔博格、上海汽车电驱动3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争取到了减免税税款担保资格,涉及用汇额度分别为1392万美元、1152万美元和265万美元。2017年,嘉定海关通过税则调研上报提案,为联影医疗科技dr产品主要部件“数字影像探测器”争取到2%暂定税率,为企业降低2/3的成本。
近几年,海关业务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行政新规新模式层出不穷:2010年,分类通关试点;2012年,通关无纸化试点;2014年,全面实施“放行信息电子化”管理、通关分拣作业模式调整、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2015年,企业信用管理全面实行,布控查验进一步优化,实现查验作业“关区一体化”,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网购保税进口业务;2016年上海海关空运新舱单系统上线切换,报关人员实名认证试行,报关单结构调整、“报关单自动赋号”启用,开展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第一批试点,启用查验应用单兵系统,取消商务部门加工贸易审批;2017年全国通关一体化全覆盖,取消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2018年实施单一窗口申报、多查合一、关检融合报关单整合申报等举措,开展以企业为单元的加工贸易监管改革,实施复制推广委内加工业务、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创新制度……
嘉定海关紧扣时代主题,紧跟上级部门改革步伐,一步步踩下属于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