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10月8日报道:走进金山区漕泾镇护塘村,水清岸绿、绿树成荫、宅基整洁、埭头美观,一派精致江南田园好风光。村委会隔壁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老人们在卫生室配药、量血压,在日间照料站打牌、健身,在凉亭喝茶、下棋,大家笃悠悠地各取所需,怡然自得。
图片说明:护塘村村部
今年38岁的护塘村党总支书记沈银欢,每天都要在村里四处转转,和村民们聊上几句家常。这几天,村里给每家每户加装天然气管道,主干道上“开肠破肚”正在施工,他看到有什么影响走路的石块之类杂物顺手就处理掉了,还不时叮嘱大家进进出出要注意安全。
图片说明:沈银欢(右一)在村民家中
就这样一天天在村里围着老老少少“转”,沈银欢已经在护塘村当了15年的“村官”。问他累不累、烦不烦?沈银欢坦率地笑着说,“当村官的确有许多难以言说的甜酸苦辣,但有一条就是依靠村班子集体力量,坚持群众路线,我感到有信心,也很幸福”。
从“护塘娃”变成“当家人” 一开始却“碰了壁”
原本沈银欢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月薪4000多元。2003年,听说家乡招聘村主任助理,他没有多想就回乡应聘,彼时,这个岗位的月薪只有800元。虽然收入上落差巨大,可沈银欢说:“农村也是广阔天地,家乡的建设需要年轻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护塘娃,沈银欢满心以为自己地头熟,联系群众应该没有障碍。他跟着老书记跑遍全村,渐渐察觉这些平时熟悉的叔叔大娘对自己有两副面孔:凡是自己走下去见到他们,说起话来总是有啥讲啥,而在村部见到他们时,说话就客客气气,不随便多讲一句。
这个发现让沈银欢意识到,党群之间有了一堵“隔心墙”,但也让他找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突破口。此后,沈银欢给自己立下规矩: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必须“三讲三防”:即讲环境,让群众在熟悉的场所发表意见,防止怯场不说真话;讲态度,以满腔热情面对群众,防止群众看脸说话;讲诚意,听意见时自备笔与本子,认真做记录,防止敷衍了事。
图片说明:护塘村一角
拆“隔心墙”架“连心桥”,既靠形式更靠实事。农民搬进动迁安置小区,还是习惯在宅前屋后种几垄菜。以往针对毁绿种菜这一“顽疾”,常规治理手段就是规劝和清理。在走访过程中,有不少村民向沈银欢反映:“种了半辈子地,突然不让种,有点不习惯。”“动迁村民没有地可种,村里规定小区里不能种植蔬菜,天天去上街买菜,生活成本增加,真的有点承担不了。”看起来村民是在叹苦经,但沈银欢感到自己的工作还不够细。
沈银欢立即与村班子讨论,决定把村旁一个约50多亩的废弃沙石料堆场进行平整,其中20亩用于种植绿化和道路、沟渠等配套设施,其余30亩辟出一个“开心农场”,村民只要缴几十元复垦费,就能领一分多地。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成为规划有序的菜园,村民不仅可种植新鲜蔬菜,原本毁绿种菜的难题也解决了。
“镇保”名额谁说了算? 村民尝到基层自治的“甜头”
“镇保名额分配涉及大家切身利益,所以方案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今天大家在两个方案里选出一个,我把两个方案的利弊都跟大家说一下……”9月上旬的一个傍晚,护塘村20组村民代表聚在村民张仁均家举行村民代表大会,议程是确定镇保名额分配方案。村民开展集体讨论和投票,沈银欢和村干部们则在现场进行引导和监督,这是护塘村“党建+基层自治”的常态。
图片说明:沈银欢向村民讲解正在开展的“美丽宅基”创建活动
“过去,村民听说镇保名额要下发,隔三差五就到村部来找我,就怕我们以权谋私,也有不符合政策的人扬言不给名额就闹事。”沈银欢说,解问题症结,必须先解群众心结,只有敞开门议事办事,才能走出基层治理的新路。于是从2012年开始,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村里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充分商议。“村民们发现说话‘管用了’,自治的热情就更高了,大家对各项制度也就更支持。”
“看似村干部权力小了,威信反而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推进也顺畅了。”沈银欢深有感触。他制定了“三个到底”工作方法,即村干部为民解忧服务到底、村民小组长驻守一线负责到底、骨干党员引领示范包干到底;并在护塘村积极践行漕泾镇创新社会治理“四张清单”(程序、责任、制度和考核清单)工作法,村干部权力规范运行,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共治图景在护塘村日臻完善。
图片说明:沈银欢(右)查看全村视频监控画面
这些年,护塘村接连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各类矛盾在村组层面的化解率达98%以上,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越级上访事件。漕泾镇党委书记罗华品说:“‘四张清单’工作成效在护塘村得到充分体现,村居就需要沈银欢这样有想法、有干劲、能做事的年轻人,为基层治理带来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