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廊下郊野公园二期开工!预计2020年6月建成,变身“高颜值”靠这七个亮点?
上海首家开放的郊野公园又有新动作!金山区廊下镇土地整治二期项目正式开工,意味着廊下郊野公园二期建设拉开序幕。
墨翠烟霭、古木交柯、蝴蝶生境、农林水乡、藕香榭池、邱移果香和农桑荷锄……这7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将成为二期中自然生态景观保护与提升示范工程的七处示范点。示范什么?绿色生态!
7处示范点承载景观休闲功能
廊下郊野公园二期长什么样?
据悉,二期项目位于廊下镇西部,东至向阳河,北至友好中心河,西南至镇界,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44%左右。二期项目预计2020年6月完工,建成后廊下郊野公园总面积将超过15平方公里。
经过二期项目的“装扮”,廊下郊野公园变成“高颜值”。二期项目以“田园马拉松”道路为纽带:马拉松跑道和主要道路,如同一条绳索,串联起生态涵养林、精品良田、生态湿地、文化村落等自然田园风光。
7处示范点就是这条带状景观线上的亮点。根据设计方案,二期在不改变土地类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设计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复合型景观。
“墨翠烟霭”为游客提供室外互动空间。域内大多是以意杨林为主的生态涵养林,地势较平坦,适合作为林下休闲空间。未来可能纳入水杉、池杉、乌桕和各类花草,呈现出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
“墨翠烟霭”效果图
“古木交柯”主打林下活动空间。对现有的树林梳理、利用,在不破坏的前提下,提供小范围、小空间的栖息游玩聚集点;提供坐凳、廊架、木栈道、跑步道、休憩驿站等设施。此外,或将打造出疏林花海的美景。
“古木交柯”效果图
“蝴蝶生境”,景如其名,要打造林下芬芳花境。亮点是改造原生态公益林和断头浜,同时引入蜜源植物、森林花海,自然吸引蝴蝶,构成生态小群落。
“蝴蝶生境”效果图
“农桑荷锄”主要针对村民活动的区域,打造乡民健康生活的乐土。对村民服务型用房周边改造,改建老年活动室、医务室,统一建筑风格,突出“白墙黑瓦观音兜”的地方特色,还有更新健身器材等等。
其余3处示范点,着重土地整治复垦的景观提升,探索可复制可借鉴模式。“农林水乡”会打造一片水生态示范基地。域内设有生态水处理区和精品良田种植区,构建多功能的复合生态净化系统,突出“农、林、水、乡”四种元素复合利用。农田灌溉尾水,通过自然生态化的处理将回流主河道,改善河道水质。同时,将域内的民宅外貌进行提升。
“农林水乡”效果图
“藕香榭池”是经济观赏作物生态区。探索鱼塘改造,营造为以水稻田为基础的农田湿地,引入浅水藕、茭白、茨菇等水生经济作物。荷花也是景观的“主角”之一,域内的树木景观也会丰富起来。
“藕香榭池”效果图
“邱移果香”是一座地标性的文化精神之“塔”,探索建筑用地减量示范。域内有一棵约150岁树龄的银杏,以及具有历史底蕴的邱移庙,还有一座水塔将“变身”观光塔,提供综合休憩空间。现有荒地改造为特色果园。
6大设计原则展现“绿色”
相比廊下郊野公园一期,二期项目更注重提升生态系统,契合廊下镇“生态绿核”总体定位,凸显“绿色”“生态”理念。
记者从上海市土地整理事务中心获悉:一期主要是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梳理田林水路,做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并构建一批特色民居,促进农民集中居住。二期的着力点是塑造良好的生态基底,注重生态景观的功能体现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步做好产业提升。由此来看,二期更像是“升级版”。
二期建设的设计原则,也能体现出这种生态理念。比如海绵城市手法运用,包括收集雨水,采用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材料、生态缓坡的设计。还有完善原有绿道系统、合理的水生态修复、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等。
林相经济原则兼顾了绿色和产业:一边要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林带,另一边又要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林荫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林游”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 花”,发展具有经济和观赏价值的功能性花卉。
设计方案也强调了保留文化特色、传统建筑元素。二期建设要充分融入地方特色,比较重要的是保留原住民,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金山特色,如:梳理整治保留建筑;提炼当地建筑特质,用于民宿或旧村改造中等。此外,当地的剪纸艺术、农民画也要融入景观构筑物,还要提供活动广场供“打莲湘”等表演。
廊下有不少民宅带有浓郁的古建筑特色
廊下剪纸艺术
金山农民画
土地整治“先减后加”
在梳理复垦,打造更“好看”“实用”的景观之后,还要提炼传统建筑元素,推广地方特色文化,保留民宅,发展产业……这是为何?
“上海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法之一是土地整治,采用‘先减后加’的方式推进。”上海市土地整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但是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通过土地整治,将低效用地腾出来,先打好生态底子,再去引导产业、注入功能。
这个过程分为三阶段:首先,对低效工业用地、零散宅基地进行土地减量化,“减下来”的空间用于补充生态空间。然后探索“土地整治 ”,因地制宜引入功能,如文化、体育等。其中又创新了郊野公园的模式。
因此,郊野公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不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林水涵养功能,不改变原有自然生态格局和景观风貌,而是通过拆除区域内污染企业,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梳理、恢复自然生态功能,提升农耕文化和历史风貌,补充必要的休闲游憩服务设施,满足市民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要。
接下来,上海还要探索给土地“加”上品质更高的功能价值。比如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等,让当地更有辨识度,增强文化自信。“廊下郊野公园二期项目,已经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索”。
廊下郊野公园的快步伐,和一期打下的产业基础密不可分。廊下本身拥有较好的现代农业基础和充分保留的乡土人情。一期采用了镇园一体的发展模式,不少新业态就在发展中自然产生。从开园至今三年多,廊下郊野公园吸引了百万余名游客和创业者,“人气”越来越多,产业、文化活动更多元,也带动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