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长宁区民政局调研优化长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环境

2018-9-29 10:48:00发布98次查看

随着“公益上海”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在原有“中国志愿服务网”的基础上,开启了上海志愿服务管理双轨并行模式。目前,长宁拥有公益基地185家,注册志愿服务团队821个。不少已成立的志愿服务团队及公益基地在摸排调研中反馈,虽然“公益上海”平台增加了志愿服务主体间的法律保障,但是,在已有“中国志愿服务网”的基础上,两套系统的并行却使志愿团体经常进行重复性工作,增加了工作量,这使得志愿团体在使用新系统是存在不理解和抵触心理,为新平台的推广造成困难,为长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带来隐患。基于此,区民政局为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解决志愿服务团体难题,在志愿服务载体建设、项目扶持和环境营造等方面落下实锤。
一是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区民政局根据市局要求,兼顾“中国志愿服务网”志愿团体申报审批工作,与公益基地创建初审工作。“中国志愿服务网”主要审批对象为在区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通过审核其提交的志愿团队基本信息、人员信息、登记信息等,对申报成为志愿团队的社会组织进行资格审查和志愿团队的审批。为助力上海公益之城建设,2017年起,区民政局以项目化运作的形式,积极推进公益基地创建工作。联合各街镇,搭建区街两级网络,形成公益合力,积极动员符合创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公益基地的创建申报,对申报机构进行公益理念和信息系统培训,并对申报机构的申报材料及资质进行初步审核,坚持做好从严审查、科学管理。
二是深化志愿服务能力建设体系。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补足公益基地能力建设短板,进一步规范长宁公益基地日常运作,区民政局组织长宁百家公益基地开展多次增能培训,从公益基地创建意义的宣导,到公益基地实务操作,全方位提升公益基地的综合能力。邀请市局领导,对上海公益基地的建设背景和公益理念、公益基地的责任与义务、创建的意义与使命进行、公益基地各主体间的合法权益深入剖析。今年7月,面向2017年创建成功的百家公益基地开展实务培训。通过讲师动态演示和参训人员上机操作,使公益基地工作人员切实掌握“公益上海”平台各项功能,扫除志愿服务工作中的技术盲点。
三是加强志愿服务制度保障。《志愿服务条例》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截止至9月25日,全区登记注册社会组织715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11.7个。为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长宁在政策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以“15”文件强化政策引领,制定了《关于本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并出台两个“一本通”,对社会组织登记办理事项及重点政策内容进行问答式解读,建立扶持资金和公益创投两重保障,完善了社区基金会、区街两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推荐目录三项机制。
四是引导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区民政局将“社区公益创投”作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长宁志愿服务专业化提升、倡导社区公益理念的“推进器”。“社区公益创投”项目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项目创新性较高、预期社会效益良好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项目聚焦环境管理、综合改造、助老服务、特殊人群服务、自治模式探索、公益基地创建与志愿者培育等六类社区治理议题,自2017年启动两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50万元,提炼优秀社区项目79个。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公益慈善、社会福利、民生服务事业发展。
五是加快志愿服务品牌化进程。区民政局通过品牌创建宣传,有效提升长宁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在刚刚举办的长宁区第九届公益伙伴日主会场活动上,评选产生了2018年度长宁区“十佳‘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和“十佳公益基地”,在进行现场表彰授牌的同时,还点亮了代表长宁公益基地分布的公益地图,标志着长宁公益网络的成型。借助“公益伙伴日”的品牌效应,综合合运用公益路演、品牌项目展示等模式,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这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团体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深了社区居民和社会大众对公益和志愿服务的直观认知和感受,使长宁的志愿服务事业更具活力。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