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花爆竹立法助上海连续三年实现“零燃放”,成为市民“喜爱上海的理由”
欲通过一部地方性法规,改变人们多年固守的风俗习惯,“一步到位”地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这个可行性有多大?难不难?
上海的答案是,不难!从民意的孕育、前期的调研,到法规的审议、通过后的执法,上海用法治守住了烟花爆竹安全关,为新时代以法治促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实例。
2014年,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厉明联名138位代表倡议:春节期间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他没想到,由他领衔的这份议案成了立法的缘起,“提交议案后,我就和当时的环保局局长建立了私人热线,一直关注着整个进程。”
翌年的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金永红等58位代表再提议案,建议用更严立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
就从这年起,修改《上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列入人大立法预备项目。
“社会领域立法必须凝聚最大社会共识,因为这关系到千百万市民的切身利益和行为转变。”说起这部法,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特别强调了“民意”。
为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市人大常委会不厌其烦地开展调研、走访、座谈,足迹遍布上海的街巷里弄,还跑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取经。他们的交谈者覆盖各行各业——各级人大代表、政府部门、街镇、居村、一线执法单位、企业、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律师……
这部法的审议有交融,亦有交锋,对“婚嫁”“乔迁”等特殊情况要“开口子”吗?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几番博弈、权衡,形成了最严禁燃令的共识。
2015年12月30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2016年1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
为打响执法第一战,上海启动了有史以来最严的烟花爆竹安全管控模式。一时间,电子显示屏、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横幅、海报全方位、全时段开展宣传,居委会干部走家串户发放告知书,“禁燃令”在基层家喻户晓。
那年的小年夜至年初六,公安部门每日投入2万名警力。全市30万平安志愿者与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混合编组,实施现场监护、巡查检查。“当初联名倡议的人大代表后来都成了志愿者。”厉明说。
那一年,上海外环内的市民度过了头一个没有爆竹声的春节,空气里不再弥漫火药味。而这一环保成果延续至今,上海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了元旦春节期间禁放区域“零燃放”的管控目标,市民们称,这亦是“喜欢上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