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杨浦图书馆新馆国庆起重开 沉睡80年“小故宫”迎来新生

2018-9-28 14:56:05发布88次查看
  原标题:杨浦图书馆新馆国庆起重开,沉睡80年“小故宫”迎来新生
位于恒仁路128号的旧上海市图书馆,经过历时三年多的精细修缮,变身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计划于国庆期间开门迎客,“小故宫”将重回市民生活。
圆一个“井”字型的梦
这种在北方常见的有着琉璃瓦和彩绘墙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目前,该区域内仍保留着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博物馆、体育场、图书馆等一批历史建筑,成为上海唯一现存的“涂彩中国古典梁柱式”的大楼建筑群。
旧上海市图书馆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但当时限于经费不足,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并没有全部实现。记者从当年图书馆的原设计图纸上看到,董大酉设计图书馆呈三纵三横的“井字”布局,后来图书馆仅建成了接近一半的建筑体量,呈“工”字形,就投入了使用。
董大酉设计的图书馆原图纸。
然而“生不逢时”的图书馆开放未满一年,就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建筑作为同济中学的校舍使用,在同济中学迁出后又空置多年。近代以来,即便是附近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居民都没有走进去过。2012年,杨浦决定将老图书馆改建为杨浦图书馆新馆,并于2015年4月开工建设。80年岁月在墙楼下大江东去,老图书馆终于迎来了重生。
此次修复,最大的工程就是在原先建筑基础上做部分扩建,完成当年董大酉手稿中没能完成的部分。“扩建的依据就是当年的手稿和老照片。”于是,时隔八十多年后,老图书馆的“工”字型建筑后端重新长出了“两翼”,历史性地实现了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构想。
杨浦区图书馆馆长潘立敏表示,为了让扩建部分在建筑立面和形体关系上与老建筑保持协调,图书馆扩建部分的设计贯彻“协调”与“可识别”两大原则,在延续老建筑的形制、高度、比例的基础上,新旧部分在外立面的材质、门窗、细部上又有其可识别性。在室内与老建筑相接的扩建部分,还保留了老建筑的外墙及须弥座,使它既成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也成为新老建筑的分界线,从而充分体现了保护建筑的可识别性原则。
暮色降临中的图书馆全貌。
最终,这场历时三年多的工程,修缮了属于“旧上海市图书馆”的面积为3960 平方米,扩建面积为10192平方米,修缮复建完成后图书馆的总面积逾14000平方米。这座古城楼式的图书馆,雕梁画栋,重楼飞檐,以80多岁的高龄重生,连接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未来。
“考古式”修复呈现四大亮点
负责修缮的建造师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老图书馆时触目惊心的场面:“图书馆的外墙板有大面积的脱落,墙体上遍布着水渍,馆外的杂草比人还高,馆内布满蜘蛛网,墙上的砖块轻轻取下来以后,一碰就碎成了粉末……”
面对一个破损严重,且因历史久远而原始信息缺失的老建筑,如何进行修复?建筑师说,就像一次艰难的考古之旅。“我们不断地收集翻查老照片和现存的旧设计图纸,与图书馆尚存的遗迹反复比对,试图还原出原貌。”
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内部空间。
一楼门厅铺设的红缸砖地坪,这些十几厘米见方的小砖块虽不起眼,但因为原来的建筑地下铺设有暖气管道,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新馆加装的空调、消防管道也还是铺在地下,故而在修缮时每一块砖都被编号、拍照,一一拆除,管道铺设完工后再清洗修复后重新铺贴归复原位,分毫不差。
彩绘修复是最艰巨的工程。在大厅天花彩画的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门厅主楼梯下方的两个壁龛曾经被墙体封闭,当作杂物间使用,这也使得80多年前的天花彩画得以留存至今。整个图书馆内近2000平方米的彩绘,由十几位有30年经验的画师用了半年时间,以画唐卡般的细腻笔触来精心绘制。
彩绘修复。
从正门进入两层楼高的图书馆,迎面是一个156平方米的大厅,一扇精美的孔雀门映入眼前。据介绍,其实这扇门早已丢失,只剩下洞顶和窗扇,然而修复团队却在二楼大厅的同一位置发现了一道保存完好的孔雀门。“二楼的孔雀门是80多年前的原件,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样式精美,铸铁件全部用铆钉链接。”于是,修复团队仿照二楼的门扇样式及材质,将一楼的孔雀门复原,使这只遗失的“孔雀”在80年后再度“开屏”。
孔雀门。
门楼的修复也是一大亮点。门楼在当时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上形似北京钟楼,与现位于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在屋面修复过程中发现,有四分之一的琉璃瓦片保存较为完整可以再次利用。其余瓦片,则根据瓦片背后的原始制造工厂名称在江苏宜兴找到了厂家,按原尺寸和形制进行了复原。修复后的黄色琉璃瓦屋面以及屋檐下的斗拱彩画,使门楼成为了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
琉璃瓦屋面。
高科技加持的现代图书馆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新图书馆又注入了现代化的功能。图书馆新馆在空间改造中规划了文献借阅、数字服务、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等 4 个基本功能区。在不同区域内,按照实际的业务项目需求,开辟相应的服务空间,同时为多种活动的交叉、融合预留了各种可能。
现代化的图书阅读区。
新馆二楼专设了一个“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系统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关近代市政的文献收藏也将是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的一大特色,目前馆内收藏的最早文献是一份1898年的上海历史文献。“创yue空间”是杨浦区图书馆探索打造的互动交流区,提供茶文化、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及英文原版图书四大主题文献阅览服务。
以建筑模型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
杨浦区图书馆探索“图书馆+互联网”新模式,在全市公共图书馆中率先打造新型o2o图书馆借阅服务——图书网借平台“书界”,实现读者享受免押金、免办卡的线上预约线下取书服务。图书借阅突破了身份认证限制,读者可通过“杨浦书界”app、杨图微信公众号及网站、“支付宝”app等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进行图书借阅。网上借阅图书成功后,图书通过物流配送到各自助服务点及读者指定地址,足不出户就借到图书。
图书网借平台。
通过一年的运行,目前总借阅量已突破7万册次,读者人数已从起步阶段寥寥数人提升至近4万人次,读者人数和借书量呈逐月快速提升之势。图书馆还与五角场周边大隐书局、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等多家图书零售商联手,读者通过“杨浦书界”app也能在实体书店直接借阅选中的图书。
朗读亭、录音棚等新技术设备,也将在新图书馆二期正式开放时出现,提供便捷的朗读系统,完成有声图书的录制。ar智能互动导航系统融合了ar实景导览导航、ar全景扫描获取等功能,让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进行ar体验,获取新馆的历史故事,并实现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导航。此外,杨浦图书馆还将和第三方文化企业合作在新馆共同打造“杨浦人文书房”,邀请海内外著名文化人士和读者见面,举办名家讲座、图书分享、艺术导赏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