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浦东全面构筑大保护快保护格局

2018-9-28 9:10:23发布122次查看

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授牌。
调解员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展知识产权调解工作。□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供图
2018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扩大开放的四项重大举措之一。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
近年来,在各类知识产权纠纷高发频发、数量激增的大背景下,除司法和行政保护制度之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实现司法诉讼、行政处理、仲裁、调解等争议解决方式的有机结合,已成为释放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015年,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启动运行,围绕浦东发展大局,对标国际惯例,整合优化保护资源,在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协作联动,积极探索建立仲裁调解等纠纷解决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监督,着力构建了“四轮驱动”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区域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方面,推动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主导,商事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工作体系,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保护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为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快速、灵活、便捷的解决渠道。三年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成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超过400件。“调解”已成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区知识产权局结合大调研,深入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地开展蹲点式、体验式调研,联合浦东法院、区司法局等部门开展联合式调研,推动深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实践,着力建设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平台,以实现全面构筑知识产权的大保护、快保护格局的目标。
浦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加强体系建设
人民调解是我国解决纠纷和化解矛盾的方式之一,在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之外,浦东新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以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早在2007年,浦东新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启了公益性知识产权民间调解工作,对化解浦东区域内的知识产权纠纷发挥了一定作用。
2015年,为更加有力助推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深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的服务外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上海市版权纠纷调解中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协会、浦东新区商业联合会和浦东新区计算机协会等4家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同时,在新国际博览中心、科技馆地铁商圈组建了两个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了知识产权纠纷现场受理、现场调解和快速处置。
2017年6月,区知识产权局、区司法局联合制定《浦东新区关于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机制、明确了工作职责,调整优化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模式。
同时,浦东不断整合调解资源,在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浦东新区开展知识产权专业领域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与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浦东法院诉调中心以及浦东知识产权公众诉求平台等相关部门对接。经过整合调整,形成了“1+3+2”的调解工作格局,即1家调委会(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3家委托机构调解工作室(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协会、浦东新区商业联合会、浦东新区计算机协会)、两家特殊行业调解工作室(新国际博览中心展会行业、科技馆地铁商圈小商品行业)。
通过体系架构、机构拓展、服务延伸,人民调解真正成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浦东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三调联动”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加强基础建设
与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加强合作。依托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合作平台专业优势,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深度合作。双方明确在资源互通互享、合作业务培训、调解流程规范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人民调解能力跨越式提升。
加强调解员和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由知识产权代理人、知识产权律师、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等具有丰富专业背景的人民调解员和专家团队,完善纠纷受理、调解、履行、回访等内部工作制度和人民调解专家咨询机制,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明确了专家参与重大知识产权疑难案件人民调解工作要求、模式和流程,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加强机制建设
建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加强战略合作,法院将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通过诉调对接机制进入人民调解程序,实现快速、高效、低对抗性的纠纷化解。目前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已成功调解案件60余件,还成功达成诉外158张图片的著作权纠纷一揽子解决协议,彻底止纷息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探索行政处置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完善公众诉求平台功能,对知识产权投诉处理实行分类和分流,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程序与行政处罚程序的有机衔接,在知识产权投诉案件进入行政处置程序前,对权利人同意以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由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先予受理并开展调解。
完善调解人才培养机制。会同区司法局,加强对调解员知识产权专业及调解技能的培养,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员整体纳入浦东新区人民调解员职业培训体系,实行阶梯式、专业化、学分制培训。邀请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知识产权资深律师、院校专家学者等担任调解培训师,定期开展知识产权知识和调解技能培训,并组织经常性的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着力提高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
探索展会现场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新模式
积极探索展会现场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途径,鼓励展会主办方、参展商,以及展会第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展会行政调处、人民调解、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
针对展会展期短、取证难、当事人多为非本地企业等特点,在新国际博览中心等知识产权纠纷高发地推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实行矛盾纠纷现场受理、现场调解、快速处置,实现维权关口前移。同时,结合展会的特殊性,突破传统调解偶发性、不可预见的特点,创新展会调解方式,开启展会预约调解模式。例如,在“华交会”“美博会”“烘焙展”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发、易发的展会,通过先期预约调解模式,减少调解前期权利证明等相关证据收集准备时间,在有限的展会时间内进行调解或公证取证,进一步提高了调解效率。
当前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三式”调研,目前浦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在调解工作具体推进过程中,与浦东法院、区司法局等部门之间深层次互动与衔接的工作机制可进一步完善,人员、场所、信息等资源的落实还有深化的空间;二是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调解工作室成立后,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处于试行阶段,工作制度、操作规范等规范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
专业调解人才不足
调解人员的专业性、稳定性是知识产权纠纷能否解决的重要因素。当前,在人才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与调解工作的高效开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专职调解员少,调解员往往身兼数职,精力有限,造成调解工作中容易顾此失彼,难以保证调解工作的稳定、有效开展;二是调解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工作熟悉程度及连续性不足;三是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调解员凭借其行业内个人威望和社会经验进行调解,知识产权专业和法律知识有限,有的调解员虽然具备相关知识产权知识及专业技术,但欠缺调解技巧与方法。调解人才的不足,一定程度导致一些调解案件较难获得当事人的认同,影响了调解的成功率。
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的工作举措
加强“三调联动”,深化联动工作体系和机制建设
完善联动机制。深化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行业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解决工作体系。
强化深度合作。以浦东新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建设平台为载体,依托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全区基层人民调解服务网络,发挥该中心各调委会的专业优势,互享调解员资源,针对区域内商事、非公经济等领域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开展联合调解,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知识产权调解合力。
深化诉调对接。完善诉调对接信息沟通制度,保障案件资料的移交以及调解结果的及时反馈。完善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利用司法确认制度赋予人民调解协议的强制执行力,增加人民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调解机构能力建设
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受理、调解、履行、回访等工作制度。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不断充实知识产权人民调解专家库,提高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调解员选聘和培训工作,会同区司法局定期举办调解员培训,推进人民调解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与法院建立机制,将调解员纳入法院的培训体系,通过安排调解员参与法院司法调解和旁听案件审判等方式,与法院共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调解员对侵权责任判定的认识,提升调解能力和法律专业素养,为调解工作提供支撑。
加强宣传,提高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影响力。通过编印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宣传材料、开展宣讲培训等方式,引导纠纷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化解纠纷,提高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的公信力、权威性,提升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进一步扩大调解工作室,延伸人民调解服务范围。在区内知识产权纠纷多发、易发领域和重点关注行业、区域扩大布局,扶持一批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专业化力量,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设立调解工作室,逐步实现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网络的专业化、精细化、全覆盖。探索开展律师调解工作,试点在律协、律所组建调解工作室,满足纠纷双方对调解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有助于提升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的信息化水平
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方式方法。依托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建设界面简单、功能齐备、操作简便的在线调解平台,探索远程调解新模式,引导当事人通过在线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为当事人参与调解提供便利。建立调解案例库,分析研判知识产权矛盾纠纷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为调解员开展调解提供规则指引,提高调解的成效。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