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宝贝,是我生命里的光……”9月19日,在菊园新区刚启用的音乐创作基地录音棚内,市民姚华正在录制一张属于自己的唱片。“过去想找专业的录音棚很难,即便有,价钱也不菲。很幸运,终于在家门口圆梦了。”姚华高兴地说。
今年3月菊园新区音乐创作基地启动建设,并引入“杨学进工作室”“易凤林工作室”以及区音乐家协会等专业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音乐创作、作品录制、艺术表演等搭建平台。作为基地的掌门人,音乐家易凤林和歌唱家杨学进的入驻,让这个小小的音乐空间有了品质的保证和丰富的内涵。
记者看到,音乐创作基地的录音棚里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并配有专业的录音师,尽管地方不大却造价不菲。姚华在录音师的指导下,戴着耳麦,在钢琴的伴奏下,正在演唱自己写给孩子的歌谣。他告诉记者,他一直以来有个愿望,想将自己写的歌谣录制成唱片,将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凝聚其中,作为一份特殊的、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孩子。“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就如做梦一般,这里的设备和人员都很专业,很有水平,特别期待唱片出来。”
“从策划到建设,再到设备的选择,如何运营等,我们都全程参与了。”易凤林介绍,建设菊园新区音乐创作基地,为的就是将高雅艺术植入社区文化之中。在他看来,上海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应该给普通市民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让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级歌手才有的资源,而这只是音乐基地走出的第一步。
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杨学进,如今每个周末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到菊园新区与社区居民开展互动交流。音乐创作基地已然成了他们公益培训和音乐交流的“主战场”之一。这对于周边社区居民而言,艺术文化方面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了。“杨教授的水平就是不一样,上周简单地教了我们社区合唱队一口气数枣。回去后我们都认真练习了,明显感觉气息更绵长了。”菊园新区合唱队队员王佳芬一边拿着记录本一边说道。“工作日里我教专业学生,周末我就带学生来社区分享音乐。”杨学进如今似乎很享受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她看来,好的音乐作品需要反复推敲验证,市民的耳朵便是最好的试音石,“他们喜欢便是好的,不喜欢就再改,这样反复琢磨出来的音乐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今后,菊园新区音乐创作基地将与菊园新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茶坊等文化阵地及辖区居村、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商圈等形成联动,以“流动音乐汇”“市民音乐节”“菊园好声音”等项目为载体,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市民走进艺术、提升艺术修养。
来源:《嘉定报》记者 李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