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记载让精卫填海的故事源远流长。9月28日,徐凯导演舞剧《精卫填海》首演,将为2018金山文化艺术季拉开帷幕。
“金山区一直有精卫鸟的民间传说,我们想打造一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浓郁的作品,首先想到了精卫这个形象。”徐凯表示,在创作采风中,他发现“精卫填海”古老传说,在金山有着更具体、更丰富多彩的民间版本。金山卫简称金卫,与“精卫”读音相近,地处东海之滨。游客来到金山,常能听到导游介绍,“金山嘴外侧海面上的大小金山,正是当年精卫鸟填海时留下的遗迹。”徐凯由此产生灵感,把《精卫填海》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海之滨的上海金山区,故事里的青龙和白龙则取材于金山的两条重要河流——白龙河与青龙港。主创团队不仅在舞台呈现古老传说的美,更以“讲好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为目标,讲述精卫被青龙害死后变成鸟,为复仇与海浪搏斗,通过一根羽毛串联起整个故事,并为精卫塑造了不同的形象,从一开始的天真浪漫到后期的执着坚韧,都充满性格魅力。
以金山风情景物为灵感,舞剧《精卫填海》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贯穿始终,特点鲜明。在舞美设计时,团队充分融入金山农民画元素,专门请王阿妮、金兴健、陆经农等7位画家和传承人,创作《童年恩怨》《踏浪》《精卫搏浪》《爱的力量》等15幅作品作为全剧背景。在徐凯看来,金山农民画虽被称为农民画,其实处处充满现代艺术元素,尤其是大胆的撞色一见难忘,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农民画中的色彩与形象元素经过全息3d投影技术呈现于舞台,远山、近水、小鱼、珊瑚从静止变得活灵活现。演员在农民画背景中穿行跳舞,让观众恍惚有一种‘人在画中行’的意境。”现代舞剧中,多媒体的冲击力成为一大亮点。《精卫填海》团队花费相当长时间用于多媒体制作,比如一根羽毛飘落,如何做到逼真,要计算风速、规划动线。而石头正面飞来、箭雨纷起的场景,更给观众犹如观看3d大片的印象,设计人员表示,“力争将多媒体设计与全剧剧情无缝衔接,相得益彰。”
《精卫填海》主创团队大多为80后,年纪最小的还在上戏读研究生。演员团队平均年龄更是不到20岁,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他们理解剧情需要导演和编舞不断指导。不过在徐凯看来,年轻人有自己的长处,更善于使用当下流行的舞台语言,演员与多媒体衔接也更快速自然,“变手臂为翅膀,动作重点在关节的处理与运用上,关节弯折的幅度大于一般动作,体现鸟类的力量,折射精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
作曲王继伟用2个月时间完成《精卫填海》音乐。他坦言,“作为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我可以尽情想象心目中的精卫,但又不能太过天马行空,需要遵循一定的框架,毕竟这是一个观众耳熟能详、从小就知道的故事。”王继伟为《精卫填海》音乐定下的基调既有远古气息,又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兼顾当下观众的需求。整部作品运用二胡、古筝,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以戏曲、民乐元素强调神话传说特质,但又不拘泥于此。龙宫里,宫女们跳舞用江南丝竹伴奏;需要人声推进的部分,则巧妙化用“码头号子”元素;到了演绎大海的汹涌汹涌,则以交响乐元素传达气势与力量。
《精卫填海》由江苏盐城舞剧团担纲演出,首演后将开启江苏盐城、浙江嘉善等长三角地区巡演。徐凯表示,“《精卫填海》通过江南文化将长三角地区情感连接起来。我们力求在《精卫填海》展示上海海域传说以及大海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巡演时突出大东海概念,让全剧具备更广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