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小菜场里见乾坤 长宁菜场变迁记

2018-9-28 10:02:04发布100次查看

上海市第二商业局统一制作下发的副食品购买证
当年“马路菜场”之三角场菜场的情形
天山菜场1980年代的某日凌晨,居民们等着5点开秤铃声响起
玉屏菜场门前的娄山关路当时尚未辟通至长宁路,图中电线杆后面的大棚是供应站
1980年代菜场生意兴隆,市民手中的塑料篮替代易损坏的竹篮子
1983年4月,轰动上海副食品行业的天山菜场二楼副食品超市开张
引子:“小菜场”是上海方言的表述。小菜场,连着百姓的餐桌。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被政府当做一桩大事来抓,称之为“菜篮子工程”。小菜场这四十年,见证着中国经济从“匮乏时代”到“丰裕岁月”的全过程,真可谓:小菜场里见乾坤。
“马路菜场”脱胎于农村集市
改革开放前,上海的菜场九成以上是“马路菜场”。何谓“马路菜场”?就是在那些非主干道的小马路上摆摊头,这一历史遗迹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马路菜场”脱胎于农业社会的集市。上点年纪的市民,可以想起长宁境内当年众多的“马路菜场”。如曹家渡的长宁支路菜场、宣化路上的西诸安浜菜场、法华镇路上的西法华菜场,长宁路万航渡路口的三角场菜场,天山支路上的古北菜场等等。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数万航渡路长宁路口的三角场菜场。其雏形可溯至清末的周家桥集市,形成规模是在民国五年(1915年)。
当年这些“马路菜场”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小马路往往是弹格路(小石块铺设),设在弹格路上的菜场终年湿漉漉,闹哄哄,鱼腥味、家禽味四处飘散,气味难闻。
小菜场原有合作、国营之分
小菜场,本无“单位”一说,都是个体经营。1956年,“一化三改造”进入高潮,小菜场里的个体户开始走上了一条类似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称之为从“小联营”走向“大合作”。1959年,长宁区成立副食品公司后,小菜场从个体经营改造成集体所有制企业。前文所叙的“三角场”、“长宁支路”、“古北”、“诸安浜”等菜场名称前,均冠之于“合作”二字。
玉屏菜场是长宁境内唯一一家国营菜场,也是当年唯一的室内菜场,诞生于1960年。娄山关路玉屏南路交汇处的“美天玉屏菜市场”是它的原址,最初是仓库式建筑,现在和居民楼混为一体的建筑是八十年代改建后形成的。国营玉屏菜场是全民所有制,其他合作菜场则是集体所有制。最大的区别是玉屏菜场供应站的规模大。过去每个菜场都有供应站,供应站负责团体采购。而玉屏菜场承担的是类似天原化工厂、上海外贸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虹桥机场等大厂家和大单位的食堂采购。
小菜场是统购统销的末端
计划经济年代,天山路每到傍晚就会出现一道风景,近郊新泾乡的菜农送菜的自行车队浩浩荡荡,绵延不绝。那是一种特制的小齿轮载重自行车,车后座架两侧挂上两只硕大的钢筋铁丝筐,筐里码得齐齐整整的应时菜蔬,农民称之为“踏菜”。因为自行车叫脚踏车,运菜也就叫“踏菜”。60年代后期手扶拖拉机出现,替代部分“踏菜”。“踏菜”的人力运输一直维持到1980年代初,后由卡车承担送菜。
农民收上来的新鲜蔬菜送到哪里?送到上海蔬菜公司下辖的各个批发站,长宁区境内的批发站就在中山西路武夷路口的沪西体育场西侧(现在绿洲酒店原址)。批发站从下午到上半夜,熙熙攘攘,灯火通明,一边收购生产队送货,一边转手批发给各菜场。猪肉则有上海副食品公司批发,河鱼海鲜则有上海水产公司批发,唯豆制品和咸菜豆芽是由区豆制品加工厂和区咸菜加工场生产批发,一句话:统购统销,小菜场是末端。
小菜场里“摆篮头”的辛酸
计划经济年代,市民百姓凭票证购买荤菜还得赶早。去迟了,手掌宽的带鱼卖脱了,只有皮带窄的小带鱼,你爱买不买。上海方言里有一句俗语“摆篮头”,意思是提前排队。出典来自当年半夜去菜场排队的掌故。为了能在第二天凌晨开秤时买到好货色,就得在上半夜去鱼摊头肉摊头前排队,怎么排?先放一只破篮子或一块砖头,意为“挂个号”。怕有人将“篮头”踢掉,“摆篮头”人采取轮流值守的办法,看护“篮头”和“砖头”。笔者少年时代常和宅上的小兄弟们轮流值守“篮头”和“砖头”。
等到次日凌晨开秤前,家里大人会来接替通宵值守的孩子们。写到此处,笔者从心底涌起一股酸楚,说给80后、90后、00后的孩子们听,不啻是天方夜谭。
小菜场这一行“交关”辛苦
小菜场的职工只能睏半夜觉,何以?当年小菜场不论寒暑,清早5点开秤。5点开秤,4点半要到岗做准备。如果住家离菜场近,还好。笔者堂姐在古北菜场水产组当营业员,从高家巷后宅(现在玉屏南路560弄)到菜场300多米路程,要不了10分钟到达。她终年是4点钟起床,草草梳洗后便赶往菜场。要是路远的职工,就得凌晨3点出门。寒冬腊月凌晨3点起床是什么滋味?堂姐是卖鱼的营业员,马路菜场无遮无挡。菜场摊头是啥模样,笔者得花点笔墨给后辈描述一下。三角铁做支架焊接的铁皮柜台,两平米左右,铁皮柜四角焊接四根白铁管,白铁管撑起一个雨篷。只能挡挡小雨,雨势一大,营业员身穿雨衣雨裤,站在铁柜后营业,顾客得打着雨伞买菜。寒冬腊月,站在毫无遮挡的的马路边,双手还要在刺骨的水盆里捞鱼,那可是冷到心里。记忆中,营业员们个个穿得像球一般滚圆,以此抵挡严寒。堂姐的双手还是患上冻疮。
“双轨制”告别物资匮乏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中国改革大业拉开帷幕。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促进着农副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米袋子”和“菜篮子”的丰盛度。1980年代中期,农副产品开始进入“双轨制”时期,即计划外农副产品可以自由贸易。农业部还在1988年提出“菜篮子工程”建设,各级政府都成立领导小组,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上海小菜场在计划调拨“轨道”之外,又开设一条自行采购的“轨道”。
72届初中生(其实是71届,顺延至1972年分配)钱先生,第一份工作是天山菜场(现在soho天山广场原址)肉案上的营业员。70年代末,他“一刀准、一口清”的业务能力和出色表现,让他荣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不久,走上区副食品公司的领导岗位。“双轨制”时期,他经常带着采购员,南下福建采购笋干、冬笋之类土特产,北上黑龙江采购黄豆(豆制品厂原料),中间来到安徽无为县采购麻鸭。好多年后,钱先生回忆那段采购日子还充满成就感。凭票证供应的匮乏岁月在“双轨制”时期画上句号。“摆篮头”的悲催日子一去不复返。
盆菜是冷藏半成品的“祖先”
进入1980年代,小菜场从“没啥买”的匮乏岁月迈入“样样有”的丰裕时代。小菜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商品的极大丰盛,还体现在供应方式的变化,其变化的标志是“盆菜”供应。当年许多双职工家庭早上来不及去菜场,傍晚下班路过菜场,买几只盆菜,回家上灶一炒,省时省力。这一盆菜供应就是当今“新雅”、“阿美姐”、“好得唻”等冷藏半成品菜肴的“祖先”。当年因为缺乏冷藏设备,盆菜现配现卖。到收市时卖不完,削价供应,不少菜场附近的居民就候着削价时刻到来,能买到便宜盆菜。
前文提及的天山菜场,在1980年代还出过一回“风头”。上海第一家副食品超市就诞生在这家菜场里。上世纪80年代初,“超市”这个名词对中国大陆百姓还很陌生。1983年,区财办空降一位机关干部至区副食品公司担任经理。这位周经理,观念很新,带人南下广州考察市场,将刚刚在中国大陆起步的超市引进天山菜场。那会儿上海还没有生产超市货柜的厂家,周经理按照考察拍摄的照片样式,自己加工生产。天山菜场的副食品超市一开张,受到行业内外的追捧,接待过无数批大小领导的视察。
市民菜篮子的丰盛度也决定着小菜场职工收入的高低。上世纪80年代小菜场进入历史的鼎盛期,职工收入不比其他行业差。
90年代小菜场由盛转衰
“双轨制”带给小菜场的繁荣维持了十余年。90年代中期,长宁区副食品系统在职职工4000余人,退休职工2000余人。养老金社会统筹尚未施行,每家小菜场都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可以说,入不敷出。而市场却是越来越开放,个体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谁能料到当年引以为豪的“合作化”,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背着沉重“包袱”的传统小菜场,在个体经济夹击下,落得惨败。与其多做多亏,不如“关停并转”,将场地房舍租给其它行业,收取租金也比自己经营来得赚钱。
菜场姓“菜”,政府没有撒手
为了维持菜场的生存,一度还借鉴农村承包责任制做法,实行菜场内部的柜组承包。实践一段时间后,发现肥了承包人,并没有扭转菜场的整体局面,还常有缺乏诚信的投诉发生。个别菜场又探索引进外来资本,搞合作联营,诸如天山菜场一度与港商合作,搞什么“食品总汇”项目,也没做成,后来把物业租给华联超市,最后卖掉物业。这一系列称之为“付学费”的改革探索,都未能彻底改变主渠道不景气的局面。自然引发市民包括“两会代表委员”的不满,政府发出“菜场姓‘菜’”的声音,进行干预。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区属国有、集体商业不再隶属区商委管辖,政企脱钩,成立九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区副食品公司改建成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隶属九华集团。自2000年开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改革探索,也就是现在市民眼中的小菜场状况——摊位出租。承租的摊主几乎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入菜场,淮北口音、苏北口音、河南口音、山东口音不绝于耳。当年小菜场老职工们的儿子辈、孙子辈再也不愿做个体摊主了,将这一“饭碗”拱手让给来上海讨生活的外省农民朋友。
“美天”标准化菜场2.0版问世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让美天副食品公司的业务发生变化,由经营变成监管。从1.0版本的标准化示范菜市场建设入手,规范出租柜台的经营。美天旗下的玉屏菜市场当时成为全市的样板菜场。2017年又推出2.0版本标准化示范菜场。何谓“2.0”?即超市型菜市场,统一收银,所有菜品、商品可追溯生产地乃至生产日期、批次,率先亮相的是平塘路上的美天平塘菜市场,得到市商务委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继美天平塘菜市场后又开出了美天新遵义、美天虹梅和九华邻里中心的美天安顺等多家2.0版菜市场。
美天安顺菜市场地处安顺路凯旋路口,今年6月1日正式开张。笔者实地踏勘这家超市型菜场。用上海话讲:擦呱喇新。这幢长条形建筑由九华集团投资兴建,美天安顺菜市场开设在二楼,营业面积800多平方米。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家菜市场是目前全市范围内同行业的标杆。
群雄逐鹿的副食品市场
如今,“美天副食品”还是不是“主渠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副食品供应已进入群雄逐鹿的多元时代,既有所有权经营权分开的“美天系列菜市场”;又有其他行业或企业开发管理的诸如新泾三村菜市场、新渔东路澳华综合市场等;也有诸如世纪联华、农工商、家乐福等大卖场生鲜超市;以及渗透居民区的自助式蔬菜购货机;更有送菜上门的电子商务平台。
对于市民百姓而言,买小菜渠道越多,选择也就越多;对于商家而言,要想取悦消费者,还真得在“亲民”上下功夫。这个“亲民”既包含价廉物美,更看重食品安全。笔者真心希望“美天系列”菜市场,在群雄逐鹿的副食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写作得到陆锡民先生帮助,本文菜场老照片由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