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淮剧《浦东人家》10月回"娘家"

2018-9-28 9:49:58发布101次查看

《浦东人家》首演获得满堂彩。□本报记者曹之光摄
“浦东这地方能活人、能养人,说不定哪一天还能富人!” 9月25日晚,上海淮剧团的淮剧现代戏《浦东人家》在美琪大戏院首演。该剧是一部以浦东开发为背景、礼赞平民英雄的作品,是今年浦东“六个一批”文化成果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的献礼。在成功首演后,《浦东人家》将于10月参演2018浦东文化艺术节。演员们将用刮喇松脆的苏北话讲述“浦东故事”,接受浦东父老乡亲的检阅。
剧情舞美镌刻时代印迹
《浦东人家》的剧情,聚焦了1985年至1999年的浦东发展史:主人公柳玉珍、郭文德、万福林,是三位分别居住在浦东、浦西的年轻人。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有过梦想,做过努力。郭茂堂、梅阿姨、钱老伯是家住浦东的街坊邻里,尽管生活在狭小弄堂,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并希望生活能够蒸蒸日上。面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巨大变化,三个年轻人迎接挑战,失败过,也成功过。尤其是貌似柔弱的柳玉珍毅然选择从浦西嫁到浦东,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对爱情不离不弃,对友情重信守诺。
首演现场,不少观众都被富有时代烙印的台词与道具逗笑了。从“打桩模子”走街串巷念叨“朋友,外汇券有哇”,到外滩联防队员提醒“改革开放情人墙,防火防盗防流氓”;从电视播放《大西洋底来的人》,到结婚时送的澡盆、马桶;从“浦东特产高桥饼,一片真情捧手心”,到“进上海,坐轮渡;下农村,两三步”。双卡录音机、搪瓷脸盆、喇叭裤、蛤蟆镜、假领子等道具元素,无不镌刻着时代印记,时而令观众会心一笑,时而又让人浮想联翩。
“看完《浦东人家》剧本,我如获至宝。这部剧有生活的质感,有温度的人物,有暖热观众的情感,是一幅浓浓大时代中鲜活小人物的生活画卷。”舞美设计师边文彤透露,她在舞台上吊装了许多窗户,高低错落、前后毗邻,虚化掉建筑的外形,意象化地表现出浦东的老街深巷。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作为上海的戏曲人,我们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浦东人家》编剧杨林说,这部剧讲述大时代的变迁,从立足于小老百姓的故事切入,“浦东是苏北人当时的聚居地,他们感受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跟着大潮走,你就是浪花。”
深入生活演好现代戏
从《金龙与蜉蝣》到《西楚霸王》,从《武训先生》到《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拥有65年历史的上海淮剧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排的大戏多以历史剧为主。为了排好《浦东人家》这一部现实题材的淮剧,上淮的演员们深入体验生活,把积累运用到表演中。
“1998年我就来到上海淮剧团工作。”柳玉珍的饰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邢娜表示,“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上世纪80年代,一个浦西的女性敢于‘下嫁’浦东,更加需要勇气。”她透露,该剧最打动她的就是人物:“柳玉珍的性格其实和我本人非常像,我找到了共鸣。”
国家二级演员邱海东饰演柳玉珍的丈夫郭文德一角。“虽然浦东在发展变化,但是郭文德是不变的上海好男人。他在外面踏实稳重,一回到家就爱和老婆开玩笑,主动做家务。”邱海东笑着说,他与导演、编剧等人一同设计了许多夫妻恩爱小动作,顾家、爱老婆就是人物最大的特点。
在《浦东人家》剧组中,不乏与浦东开发开放“同龄”的90后。导演李利宏不仅找出老照片,带领演员们观看生动反映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生活的电影《大桥下面》,并以亲身经历帮助演员、设计师抠细节:“剧中的人们上班时都拎着一个小网兜,网兜里装着饭盒,这些细节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我希望观众都能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精气神。”
首演获得满堂彩后,《浦东人家》的后续巡演排得满满当当:10月12日,在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回娘家”浦东首演;10月14、15日,参演2018浦东文化艺术节;10月20日至12月10日,开展苏浙皖巡演;12月1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进行“cctv-11《空中剧院》主题演出”……“上淮这几年的新戏中,没有一出比《浦东人家》更加重要。”《武训先生》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认为,上淮进入一个发展关口,“上世纪90年代,新编历史剧将上淮推向一个黄金时期。而《浦东人家》将让上淮重新找回现代戏的优势。未来,上淮一定能把历史、现代两条路走好。”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