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学籍卡背后的奥秘:每个不规范“操作”都会留有记录跟踪

2018-9-27 4:40:24发布121次查看
原标题:一张学籍卡背后的奥秘
图片说明:上海招生数据系统平台全面精确显示学生信息  /晨报记者 陈 征
编者按
上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举行,“ai+教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与孩子们的成长密切相关,受到众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在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上,目前上海达到了怎样的水准,还将往哪里去?即日起,晨报推出上海基教信息化破解教育“三难”系列报道,分别聚焦:促进教育公平,信息化如何破解“掐尖难”;提升教育质量,信息化如何破解“减负难”;改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如何破解“治理难”?
今天第一篇,促进教育公平,就从起点——一张学籍卡背后的故事说起。
1  2015年系统建立前择校一度“白热化”
一名上海新生的入学要经过几个步骤?不必熬夜排队,没有烦琐流程,只要登录一个网站,登记信息,上传照片,选择学校,等待验证,即可顺利被录取就读新学校。2015年启用的“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每年为全市小学一年级近20万名入学适龄儿童(含特殊儿童)和近15万名初中新生提供公平的起点。
“2015年招生季开启之前,上海家长们的择校热很严重,几乎达到了白热化。”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描述当时的择校热。这,在当年的亲历家长和媒体报道中得到了印证。
2012年孩子备战“小升初”的家长王莉(化名)女士回忆,当年自己带着孩子在两天内,马不停蹄地参加了5所民办初中的面试。“确实很辛苦,但是当时没有限制,不多报几所,作为家长总归不踏实。”2013年,媒体公开信息显示,当年上海迎来又一个生育高峰,16万多的金猪宝宝面临“幼升小”,部分热门民办小学出现了20:1、55:1,甚至更高的招录比,这意味着20个孩子中只有一个被选入该民办小学,而更为热门的民办小学,是从55个孩子中选出一个。在民办学校“掐尖战”越演越烈的同时,也有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同时接到四五所知名民办小学录取通知书,当时的家长还热衷于传授“赶考经验”,更进一步助推了跨区择校风。
2014年,市教委出台招生政策,民办小学每人限报2所,民办初中限报3所,同一天面谈。如果说政策是“本”,那么信息化就是“标”,是手段。破解基础教育学校“掐尖”、家长择校,需要有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否则,还是有人钻政策的空子。
于是,在学籍卡大数据系统的基础上,2015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应运而生。
2  140万学生数据汇集从一张学籍卡开始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以下简称“上海电教馆”)的上海学生信息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吴郑红博士以及她的同事夏寅、陈群,负责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在籍学生的学籍登记、入学报名、电子学生证和毕业证等工作。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在籍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学段学生有140余万。
140万学生数据汇聚的故事,要从一张学籍卡开始——2012年正式挂牌的上海市学生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学籍管理。
在2012年之前,上海学生的信息大多数都是登记在纸上,信息管理与共享很不方便。“如果一个学生要转学,家长要辗转多个窗口办手续,跑断腿。有了上海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一张学籍卡上面写入了学生的所有身份信息,手续办理就方便多了。”上海市电教馆馆长张治博士说。学籍卡系统还便于政府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根据大数据配置教育资源。比如,在考虑某个区到底要不要新建一所初中,现有的学额够不够,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就很难把握。现在有了学籍系统,就可以预测该区在读小学生的人口变化。
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2015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上线运行。自此,上海市新生入学,都统一到了同一个大数据平台上,实现了统一入口。
3  系统里的每个按钮就是一个入学动作
上海电教馆12楼会议室大屏幕上的后台系统,是“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管理及业务监控运营平台”。与这个平台对接的前端平台之一,就是“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
2015年开始,每年4月上旬,当年的“幼升小”适龄儿童、“小升初”的学生,要先到“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这个数据安全达到“三级安保”等级的系统,进行信息核对与确认登记。
“以前是家长自己填信息,现在是教委、公安、人保数据共享,首次实现了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数据运用。如此一来,入学报名系统就有了大部分适龄儿童的身份数据。家长只要核对就好。信息一旦确认好了,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孩子所属的户籍信息和就读意愿信息,结合本区的招生政策为学生就近分配,学校学区也自动划分好了。”吴郑红介绍说。
“登记进度”、“幼升小民办报名情况”、“幼升小公办分配审核进度”、“小升初信息核对情况”、“小升初公办统筹分配情况”……记者看到,仅仅在这个平台的“招生监控”页面上,就有21个按钮,对应着“幼升小”、“小升初”的每一个入学环节。而点开其中的每个按钮,背后蕴含着的大数据,更显示着上海升学的现状和趋势。
“比如,系统数据能精确显示,每个区的人户分离学生数,每个区的人口导入数量。这些,都有利于政府在整体层面上对教育资源配置作出优化。这些数据也是促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数据支撑。”张治说。
4  每个不规范“操作”都会留有记录跟踪
系统操作的好处,不仅在于便捷,更重要的在于其透明、公平。“报名-招生-录取”全程监控,步步留痕。
家长和学生可及时了解市、区教育部门公布的招生政策和实施办法,查询子女入学相关信息,获取公办入学通知,民办中小学面谈以及录取通知。系统还起到了“双向约束”作用,招生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形成更为有利的社会监控体系。
“因为学生、家长在登录系统信息确认后,就知道自己该进哪所学校。如果进的不是那所学校,或者某个孩子不应该进哪所学校却进了,那么就会立刻暴露出来。”张治说,如果不规范地调配了某一个学生,哪个角落的一个小操作,电脑都会有记录跟踪,系统上的所有人都会看得到。
为了推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上海在教育信息化中,坚决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一开始有家长觉得麻烦,搞择校不方便了,不理解我们。但是,最后政策执行确实透明了,成效很大,越来越受欢迎。”在这个系统上,记者看到,每所民办小学和初中的报名人数一目了然。今年系统还可以自动弹出一户5年内是否有过入学的信息。
未来,对报名人数特别多的学校,是否可能像景区客流高峰一样,实现信息实时预警,并发送给升学季的家长?张治对此表示,目前还无此计划。“对于这个事情一定要慎重,否则反过来会帮学校做了‘宣传’,加剧了择校热。”
5  从四处奔波择校到理性精准选择
在信息平台推出的同时,2015年家长被要求在这一入学报名系统上统一网报时间,统一面谈时间,同时招录时间也统一。之所以出台政策,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报名、面谈,就是为了避免学校对学生进行“掐尖”测试,避免家长的四处奔波和盲目择校。
今年上半年,本市又出台公民同招、新中考政策。市教委的政策与后台系统信息化,“本”与“标”形成呼应,民办择校热大幅降温,民办小学报名人数为1.99万人,比去年少了近一半,报名人数和招录取人数的比例为1.4:1,今年民办初中报名人数2.97万人,报名人数和招录取人数的比例为1.4:1,去年为1.5:1。
今年孩子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家长陈芳(化名)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公民同招后,她了解到,自家对口的公办小学还不错,而且也相对热门,本来还想让孩子试试民办小学,但再三斟酌,还是直接选择了对口的公办小学。“不折腾了,万一考不上民办,可能无法上对口的公办学校,这样对孩子来说有些折腾,而且风险很大。现在孩子读了对口的公办,离家近,老师也很负责。”
打一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卞松泉说,今年公民同招第一年,无论是民办打一,还是公办打一,9月开始的新学期教学并没有发生变化。拿民办打一来说,公民同招,只是招生季可选择的学生相对减少了,但生源的改变并不明显,进来后的教学还是一样的。打一小学作为上海第一所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在学籍卡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打一小学对口地段的学生信息情况更明确了,被网友称为“上海最严的地段招生”能够做得更加精准了。学籍卡的信息化管理,不只是做到了学籍管理的科学与规范,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起点的公正与公平。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