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张欢9月26日报道:夜晚,当你走在街上,准备转弯而过,一条起伏蜿蜒的通道把你引向街角深处。那里,孩子们围坐在台阶上,仰面望着波浪形的显示屏,指着闪亮的“穹顶”数星星。
这样的场景来自一群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在刚刚落幕的首届“江宁治造”创新设计大赛上,这个名为“科技之光”的街角改造方案获得了入围奖。与之一起获奖的,还有来自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多个设计师团队的社区改造方案,具备落地条件的参赛作品将有机会投入后期建设,成为“美丽江宁”的新地标。“大赛的奖金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凤说,“有别于‘制造’的‘制’,我们特意选用了‘治理’的‘治’,正是突出了社区参与,希望设计师们用奇思妙想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图片说明:“科技之光”以促进人的社交关系和改善人与空间关系为出发点,以科技、空间为载体,形成一个兼顾社交、娱乐和教育意义的绿化带景观设计。
江宁路街道位于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民族工业的变迁、历史名人的停留,以及一代代居民烙下的生活痕迹,让这个处在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呈现出多维的气质。近几年,社区里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创意设计企业,涌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设计人才。
瞅准了这些“设计智囊”,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街道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对接、平台互动,遴选了辖区内一些较为陈旧的公共空间、公共绿化带、公共设施、居委会等共计5个点位,如昌平路的户外绿地、常德路800号八佰秀入口一角,向全社区公开招募改造设计方案,邀请设计师、设计团队以技能竞技的形式,担当社区的“梦想改造家”。经过一个月的实地勘测、需求对接和设计出稿,辖区内有近20支参赛队、30余人报名参赛并提交了作品,其中不仅有在专业设计领域执业的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也有对社区建设有着独到见解的社区工作者。
获奖作品“科技之光”的场景对应的点位是昌平路710号户外公共绿化带,其背后的静安科技馆未来将打造成街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如今的城市中,大块的留白已经所剩无几,而对于城市‘边角料’的精耕细作才能为城市带来真正的活力。”团队成员蒋昊在阐释设计理念时说,以往,大家常常喜欢用草坪和树木围出一块区域,缺乏参与感和融入感,“科技之光”的设计方案兼顾了该区块“绿地”“科技”“文化”等多个属性,采用了投影等科普景观装置,并以极具流动感的设计引导人群进入,“把科技与文化的元素相融合,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
图片说明:“博爱之花”的设计思路是以四季花卉为媒,打造以社区与市民共建为特色的街角绿地。
同样是对应这个点位,设计师忻婉蓉团队的“博爱之花”则更突出了自然之美,他们的作品更多地依托了现状绿地,结合四季花卉营造不同时节的天然之景,打造以社区与市民共建为特色的街角绿地,呈现江宁之美。方案中,把“花”融入到社区的细节改造中,也体现了“花文化”在江宁社区的推广。
在25日举行的第十五届江宁社区节上,民革市委与江宁路街道共同揭牌了“花文化实践基地”。未来,江宁社区将开设30多门花文化培训课程,启动市民花园建设、生活环境微改造、垃圾分类工作等综合性的花文化建设工作,以花文化活动为抓手,从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市民公共意识、环保理念、历史人文观等方面着手,培养居民对花的兴趣,帮助居民建立社区自治共治的自觉。
结合“花文化”的推广,江宁社区还将启动跨越整个年度的“美丽阳台”创意大赛。街道方面表示,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拥有阳台和窗台,策划这样的活动就是最大限度地把“花文化”送到社区居民身边。此外,由于时间跨度大,居民对花的认识程度不一,主办方还将分四季为参赛者提供指导,帮助大家用智慧装点出独具一格的别致阳台。
图片说明:江宁社区节上,花文化艺享提供多项体验内容:欣赏形态各异的鲜花、体验有趣的花文化知识、感受花树簇拥的江宁历史微建筑之美、与高科技来一场花的互动、一睹获奖的花型首饰设计作品,领略花与旧物利用的创意、欣赏多姿多彩的花文化表演。
据悉,今年的江宁社区节共设四大板块,包括“花开四季、美在江宁”主板块,“博爱之花、江宁之美”花文化艺享会,“与美丽江宁益起长大”青少年公益游园会,“四十年,波澜壮阔;新时代,共享未来”党建嘉年华,“美”已经成为社区的一大主题。
(设计效果图由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