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浦东频频在央媒上露脸,这不,近日,《焦点访谈》又用15分钟浓缩展示浦东28年发展,寻找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浦东的成长。一起来看↓
精简图文内容一览
28年见证浦东巨变
1990年的时候,浦东还是一个看不到任何标志建筑的烂泥渡,最高的建筑是一座24米的消防瞭望塔;
2000年的时候,最高建筑是东方明珠;
2018年的时候,最高建筑是上海中心。
从24米高的消防塔到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塔,再到632米高的上海中心,28年的时间,浦东越长越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成长和巨变。
浦东更是一片投资的热土。
1990年的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28年来,浦东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一个个第一是一次一次破冰。那么,为什么浦东能创建出这么多第一呢?
先行先试开展更多制度创新
如果说,30多年前举起中国改革开放大旗的深圳特区是改革的马前卒,28年前,浦东的开发开放更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更表明了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要顺应市场的需求,把政府原来管的给放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来政府管的事情都有政策依据,也有相应的机构执行,在浦东,真的能放下去吗?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现在,浦东在试点“一网通办”营商环境改革,服务事项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在企业服务中心众多窗口中,有一个特别的窗口,叫“找茬窗口”。
每个窗口上都有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窗口无否决权”。
政府办事的窗口,不能对企业说“不”,这体现了政府和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背后,是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机构设置上:2014年,浦东率先将原来的工商部门、食药监部门、质监部门三合一,成立市场监管局。后来又并入价格检查、酒类管理等市场监管职能。
在商事登记制度上:推动三证联办转变为“八证联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
在浦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浦东开放开发28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整体方案,浦东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开展了更多的制度创新,先后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发展同时让城市更宜居
发展最终还需惠及人民。浦东有1210平方公里,552万常住人口。这些居住在浦东的人,无论是出行还是居家过日子,也在享受着改革的福利。
一大早,川沙新镇七灶村年近七旬的村民陈老伯从家里出发,步行五分钟,就来到家门口附近的服务站,申请办理就医记录册。
家门口服务站的窗口服务人员将陈老伯的申办信息登记在册后,当场把村民的身份证和原有的就医记录册交给坐在一旁的家门口服务站帮办员,帮办员立即前往附近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授权的服务点办理。
从核实信息、打印完成、交给窗口服务人员,再到陈老伯领取新的就医记录册,整个过程仅20分钟左右。而在这20分钟的等待时间里,陈老伯可以在家门口服务站内享受各种免费公共服务。
目前,像这样的家门口服务在浦东1200多个,实现了15分钟百姓“服务圈”。
浦东只占上海1/5面积,1/4人口,可是却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28岁的浦东正年轻。今后,浦东还将继续担当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责任,为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进行新探索,积累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