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迎来了重建开业后的七周年庆。当日,邀请艺术家曹启泰、徐俊及其他剧院伙伴作为特别版剧院开放日讲解嘉宾,从台前幕后诉说与文化广场的故事,结合bystage汇谈、we市集、乱乱手帐、真诚咖啡壶、素人弹唱会等活动,打开大门与观众如期而至。
开放日
“我们只想为观众选一出好戏”
如果仅依靠出租场地,剧院就会被简单的物化成为一个建筑载体。在坚硬的外壳下,需要管理者有目的、有方向的为其注入艺术的灵魂和文化的内涵。
随着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带动文化消费增长,以剧场为中心的演出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剧院也因之被赋予了新的发展高度和更为丰富的发展内涵。
在当下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背景下,文化广场持续以引进类音乐剧为抓手,逐渐摸索出适应市场的法则,筛选掉对中国文化水土不服的“特供”演出,一戏一格凸显剧目内容的多样性,多个“爆款”剧目引发现象级关注。
2018年来,已为观众带来了208台演出,其中音乐剧132场,占比66.7%,吸引观众282,271人次。从年初的音乐剧爆款《摇滚莫扎特》起,世界级经典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猫》《吉屋出租》等大ip轮番登台,营造“如真似幻”的舞台演艺空间,提升行业影响力。
副总经理费元洪提到,文化广场在选戏中不想流俗,不想重复,只想为观众选一部好戏。七年来,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都备受欢迎,慢慢地,我们对世界音乐剧的把握逐渐建立起来,也越来越了解中国人的审美。今年年末还将首次引进西班牙语音乐剧《卡门·古巴》,为观众打开另一扇门。在他看来,这些年文化广场最大的成就在于,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剧大餐,拓展了观众的音乐剧视野,培养了多元的审美。
书市
艺术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在采访中提出,全民美育更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指向的就是通过日常的贴近生活的公共文化教育,提高大众的思辨能力,认识自身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引领大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有准确的价值认知和追求。
面对讲求“生活品质”、崇尚“生活美学”人群的增加,2018年在跨界合作、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文化广场提出大艺教理念,各类活动品牌差异定位错位发展,打造充满思想性、艺术性、生活性的剧院空间。
公益性艺术推广品牌“剧艺堂”思考与探索艺术教育的深层含义,尝试借助剧院平台与市民和城市产生更多的联结和交流。通过“走进剧院艺术”、“走进舞台艺术”、“走进生活艺术”三大活动板块,打造剧院开放日、艺术课堂、“艺术家伙伴计划”、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品质的艺术体验活动,缩短艺术家与观众的距离,让艺术的传达更直接。亲民服务品牌“广场小白”已度过三周岁生日,除了为观众提供线上线下暖心服务外,还将观众诉求和喜好融入活动策划中,绿地亲子月、素人音乐会等兼具以鲜明剧院气质的文艺活动带领观众走进剧院这一温暖的艺术空间。“bystage图书馆”位于剧院二楼观众厅两侧,利用分散的点状空间,集中收藏、展示舞台艺术领域的专业书籍,开发与艺术相关的展览展示功能。同时以书为介、打造“汇谈”,关注以舞台艺术为中心的观点和讨论,定期邀请艺术家、创作者与学者举办讲座,在与受众的探讨和对话中构建一个有来往、有输出的思想交流平台。
bystage 汇谈
成为上海首个实现无纸化进场的剧院
随着“看音乐剧到文化广场”从一句口号变为生活方式,文化广场重新审视剧院的本源,思考如何让“进剧院”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时时可触的便捷线上服务和朝夕可见的创意空间,期待与观众时刻交互。
在2016年开始启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后,文化广场于今年先后启动了票务系统与场地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加速信息化剧院布局。根据“人、票、剧、场”的连结关系,以和合同生的理念,构建剧场新零售、新业态、新趋势、新生活。除了实现官网更新、微信改版、票务系统上线外,更是率先实现二维码扫码无纸化入场,目前已突破4000人次、6000张电子票,成为上海首个实现无纸化进场的剧院。截止目前,文化广场累计注册用户154,891名,通过持续性大数据分析,逐步建构客户群体消费能力和行为模型,为多方面、全方位对剧院经营、剧目运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精准营销策略,以占上海演出市场10%的体量成为行业发展阶段小而美又不可逆的力量。
2018年创新开发“we剧场”,是文化广场对可经营物理空间进行整合,通过动线的合理布局和场地的多元开发而打造的多元创意空间。由一个微剧场、一个多功能厅、一个小白咖啡室和三个排练厅组成,集戏剧展演、艺术活动、阅读分享、摄影展示、咖啡茶饮、文创美物等生活美学元素于一体。9月21日起,观众可在演出开始前提前进入广场,来到we剧场休息、参观,而范围更大、时间更长、面向更广的剧院深度开放也在积极策划中。
成为原创音乐剧孵化摇篮
开业至今,文化广场坚持每年举办“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和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音乐剧发展论坛,至今已有两岸三地共30台76场优质原创剧目在舞台上呈现,九个国家的74位音乐剧专家在论坛上发声。以剧院为中心,文化广场七年的耕耘让更多观众能够接触、了解和喜爱原创华语音乐剧,让专家学者在产业动态信息的交流窗口和汇聚平台进行思想交锋,推动了音乐剧这一外来艺术表演样式在上海逐步生根。
在此基础上,文化广场于今年5月启动了“2019首届上海(黄浦)国际音乐剧节”。在明年的3-5月,将以“一场发布”、“一个展演季”、“一届论坛”、“一场金曲大赏”、“一系列群文活动”的丰富层次铺排节展日程,使其成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剧场、院团、从业者与公众共知共享的节日。希望通过音乐剧节和孵化计划,搭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对话平台,促进演艺内容百花齐放、更新迭代,并通过金曲征集、展演、大赏和群文活动的展开,更广泛地记录下当代中国音乐剧的内容目录,更深入地了解当下市场与公众的需求与态势,从而尝试建立一个尽可能全面的中国音乐剧发展年度白皮书,创造一个不断循环的创作、展演与观演环境。
与此同时,为期一年的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也将于明年初拉开帷幕。意在扶植真正有潜力的原创种子,让好作品搬上舞台,为本土原创注入新鲜血液,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借力推动全市演艺行业从“高原”走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