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据上海发布,大家对黄浦路上的俄罗斯驻上海领事馆可能并不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这条不长的路上,除了俄罗斯领事馆,还曾先后有德国驻上海领事馆(今黄浦路60号)、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今黄浦路36号)、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今黄浦路106号)等。因此,黄浦路当时被称之为上海的“东交民巷”。
今日黄浦路上的俄罗斯领事馆
最初名叫北扬子江路
黄浦路本来只是苏州河入黄浦江口北岸滩地的一条纤道。1848年被拓建为马路。对岸临江的马路最初时被命名为“扬子江路”。于是,苏州河北岸临江的马路就被称之为“北扬子江路”。后来,发现这里所临的江并不是扬子江,而是其支流——黄浦江,于是就将扬子江路改为黄浦路,后又称为黄浦滩路,即今天的外滩。北扬子江路则一直被称为黄浦路。
黄浦路旧影
根据1911年《字林行号录》载的各国领事馆地址,当时上海有14家外国驻沪领事馆,而其中有10家在今天的虹口区域内。除了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外,还有奥匈帝国领事馆(现黄浦路42-44号),丹麦领事馆(今黄浦路25号),比利时领事馆(原兆丰路17号,今高阳路),葡萄牙领事馆(黑狮路38号,今中州路),西班牙领事馆(老靶子路31号,今武进路),瑞典、挪威领事馆(北苏州路2号)。当时在上海设领事馆的还有:法国驻上海领事馆(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外滩33号,现中山东一路)、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荷兰驻上海领事馆(麦根路45号,今石门二路)。
清末民初苏州河北岸虹口全景
黄浦江畔一条小小的黄浦路,为何在当时能吸引那么多西方国家的注意力,纷纷在此设立领事馆?资料显示,黄浦江苏州河边的黄浦路,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一边临江一边靠河,在当时进出中国主要靠航运的年代,这里具有天然的港口优势;加之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是一张白纸,又临上海老城厢比较近,进出市区方便,在当时的上海很难找到如此有地理优势的地方。
德国领事馆
1852年,汉堡在上海设立汉堡领署。1861年5月,普鲁士委任的驻上海领事迂爱伦布伯爵抵达上海,旋在虹口区的黄浦路9号(今60号)建立普鲁士领事馆,德国统一后该领馆升格为德国总领事馆。
1884年至1885年德国领事馆在原址上建新馆,于1886年3月落成。新馆建筑为德式风格,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畔,高三层,由一幢住宅楼和一幢办公楼相连接,在楼的南立面有通风遮阴的券拱外廊。临江的全部房间都能眺望江面的景色。建筑立面上以券拱外廊为主要处理手法,住宅楼和办公楼风格协调,似一对姐妹楼。
当年外白渡桥、礼查饭店及德国领事馆
当年德国领事馆(右)
美国领事馆
当年美国领事馆
1845年,美国政府也就选择虹口的苏州河岸边建立了领事馆。1854年2月15日,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黄浦路(今36号)举行升旗仪式。由于中国邮政起步较晚,为了保证在华侨民与美国的联络,1867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内设邮政署,并在多家上海洋行内设立投递处,这种外国在上海建立的邮政当时被称之为“客邮”。
俄罗斯领事馆
当年俄罗斯领事馆
1914年至1916年,俄罗斯在德国领事馆东侧自建领事馆。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1916年12月,高四层,面积达3264平方米的总领事馆新馆舍竣工。翌年1月14日,新馆舍正式通过有关方面的验收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这个领馆建成后刚使用就遇到俄国“十月革命”,因此而关闭。直到1924年,苏联政府和中国政府宣布建交,黄浦路22号又成为苏联驻沪总领事馆(今为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和苏联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驻沪总领事馆时隔8年后重新于原址开馆。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虹口区档案馆《虹口:1843—1949》(作者:龙钢、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