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主动对标最高标准 首批“两无化”大米正式上市
2018-9-23 10:11:00发布113次查看
9月22日,市民在世博源品尝崇明新大米。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前一天,水清土净的崇明为市民游客奉上了一份丰收大礼:立夏播种、小满插秧、夏至抽穗、深秋收割,历经115天自然生长,首批崇明“两无化”(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大米昨天起正式上市。这是全市首批全程采用“两无化”方式种植的大米,每一粒米都颗粒饱满、香气浓郁,和普通米相比口质地更软、色泽更亮,吃口更香糯。
“两无化”模式水到渠成
今年,崇明主动对标最高标准,在全区水稻规模种植基地中遴选了1万余亩优质水稻田,探索研究“无化学农药”及“无化学肥料”的“两无化”种植模式,其中仅有500亩水稻在国庆节前上市供应。这些水稻生产基地只施用由农业技术部门科学优选的水稻有机肥品种,并严格做好生态环境指标测试监控,确保有机肥质量安全。同时,基地采用“稻鸭共生、稻蟹共生、稻虾鳖共生”等立体种养模式,采用养草灭草、以水控草等生态防治措施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避免病虫草害。
用传统眼光来看,种水稻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几近不可能。不过,崇明探索种植“两无化”水稻有天然基础和优势,是水到渠成之举。崇明四面环水,天然屏障阻隔了外界有害物质对岛内自然环境的污染,河口冲积岛的土质呈弱碱性,最对水稻的“胃口”。近年来,崇明生态廊道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等工作进一步梳理了全域生态肌理,目前全域超过98%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到1—2级标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8%,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科技赋能外加专家支撑
高科技的助力,为今年崇明“两无化”水稻种植提供了强大赋能。在崇明“两无化”水稻种植基地里都安装运用了土壤、水质、气象及视频等物联网传感器,能实时智能追踪水、土、气等水稻生长环境的变化,系统终端在完善农业信息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分析预测,进行农事行为识别、水稻生长周期识别及水稻病虫害识别检测等,已初步实现对稻田内的农事行为监管、水稻生长的监控及病虫害识别等方面的综合智能管控。
在种植、收获、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系统都可自动识别相关作业并记录信息,这些信息和大米上市前的检测结果都将浓缩进一个二维码,贴在相应批次的大米包装袋上。消费者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一袋大米全生命流程的详细“档案”。今后,“两无化”水稻田智能管控的相关经验将进一步完善提升,并应用于农业其他领域。
除了科技力量,人才力量也为崇明“两无化”水稻成功上市助力不少。今年,崇明专门组建了“两无化”水稻种植专家技术团队,对相应种植基地给予全程技术指导和监管,区级层面还有资深农业科技人员点对点全程跟踪服务指定生产基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首批崇明“两无化”大米只能通过在线方式购买,微信小程序“崇明米道”是官方唯一指定销售渠道,集中对外进行销售及服务。目前,崇明“两无化”大米只对外销售一种规格,即6斤的礼盒装,售价统一为298元。今后,随着其他种植基地的“两无化”大米陆续上市,“崇明米道”销售平台将进驻微信商城及天猫商城等。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