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人生活变化的写照” 淮剧《浦东人家》9月25日首演
2018-9-22 11:08:34发布75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9月22日报道:“浦东这地方能活人,能养人,说不定哪一天还能富人!”当剧中人——上世纪80年代的“阿珍”以淮剧念白说出这句台词的时候,浦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演艺厅内爆发除了热烈的掌声。昨天下午,淮剧现代戏《浦东人家》新剧朗读会在这里举行。这部剧勾起了在场观众的回忆,他们觉得,《浦东人家》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淮剧《浦东人家》由国家一级编剧杨林、龚孝雄担纲编剧,描写的是市井人生,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戏剧情节在上海浦东一户人家,几户邻居之间展开,通过他们的故事,再现了在“改革开放”以及“开发浦东”进程中,“阿拉”上海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历程。
此次剧本朗读会挑选了“情人墙”、“新婚夜”、“藏存折”、“再创业”等几场在剧中颇有代表性的戏来呈现。剧中主人公阿珍、阿德、阿林,是分别居住在浦东、浦西的三位年轻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有过梦想,做过努力;郭茂堂、梅阿姨、钱老伯等老一辈街坊邻居,居住浦东狭小弄堂,但邻里之间却相处和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同样心有梦想,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然而,当真正面对“改革”的浪潮,面对“浦东开发”的巨大变化,阿珍、阿德、阿林他们却显得有些困惑,有些迷茫,有些难以适应,不知所措。在努力适应命运的挑战中,他们苦过,乐过;爱过,恨过;挣扎过,努力过;失败过,也成功过。在此变幻莫测的命运面前,他们没有被压倒、压垮……
朗读会载歌载舞、唱做兼备,剧中女主人公扮演者、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得主、优秀淮剧青年演员邢娜的领衔表演更是让观众看得起劲,然而短短的朗读会,还让他们觉得不过瘾,纷纷表示,等剧作正式上演后要买票去看全场。
今年68岁的姜师傅是一位老浦东,剧中的故事让他直呼简直就是浦东人生活变化的写照,是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这段历史的缩影。“过去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现在浦东发展起来了,已经不分什么浦东浦西了,而且现在浦东的文化设施这么好,让我们退休了也不觉得无聊寂寞,交通也方便,人民广场几乎抬腿就到。”
“从百姓的内心出发,从生活的变化、情感的纠结这些能深入人心的细节来反映时代的变迁,是《浦东人家》这部戏最打动人的地方。”上海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沈伟民认为,改革开放40年所带来的变化和成就,和每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变化息息相关。观看《浦东人家》,你会感觉到,每个家庭的变化如同一个细流,但正是这些细流汇成了时代变化的洪流。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则表示,浦东开发开放28年成果如何?《浦东人家》里也可以找到答案。林立的高楼、宽广的马路、齐全的公共设施……这些改变能很直观的表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人的心灵的变化、精神面貌的改变,由《浦东人家》这样的舞台艺术来呈现则再合适不过。因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人的命运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据了解,淮剧《浦东人家》在新剧朗读会后,将于9月25日在美琪大戏院进行首演,参演2018年上海市舞台作品评选展演。预计在10月12日于外高桥艺术中心进行“回娘家”浦东地区首演;10月14、15日参演“2018浦东文化艺术节”;10月20日—12月10日,启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人家》沪苏浙皖巡演”。12月13日,东方艺术中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28周年”cctv-11《空中剧院》主题演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