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铭记历史上的九一八——古猗园缺角亭里的爱国情怀
2018-9-19 15:19:00发布130次查看
又到九一八,这个让每个中国人为之痛心的日子。北大营的一声炮响,东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三千多万同胞沦入敌寇之手,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虽时隔87年,忆及历史,仍然让人悲从中来,愤懑异常。
“1931年日本人就来了,当时称他们是东洋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3月3日古猗园被日寇侵占,盘踞两个多月,逸野堂作为马系所,春藻堂前垒石倾圮大半。日寇撤退后,园内残墙断壁,假山倒塌,树木被砍,古物毁损,鸳鸯厅内一堂六扇明代刻字屏门,两扇焚毁。”市民李先生说道。
1933年4月,朱寿朋、王荃士、陈少芸等发起集资修复古猗园。陈少芸捐建方亭,初名“近勇”,戴苍岩题额,意谓“知耻近乎勇”。亭缺东北角象征东北三省沦陷,以志国耻,故名“缺阙亭”,后改名“缺角亭”。1949年5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小驻南翔,登临缺角亭,瞭望战情。“1949年5月25日南翔解放,那些野鸡塘子也都走了。”李老先生回忆道。南翔人称慰安妇是野鸡塘子,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历史就像逝去的驱壳,无法还原,唯一留下的是不灭的精神火种。缅怀历史,只有留住精神才是最好的纪念。如今的缺角亭,巍巍然屹立在古猗园内,了解了我们过去的历史和这座亭子背后的故事,每一位市民游客都无不为之动情,这些都是爱国的精神火种和传承基因。一座亭子载满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国的情怀,穿过85年的岁月,和今天的我们握手言欢。那三只握紧的拳头仿佛卫士,为了那东北方向的一只缺角可以赴汤蹈火。无数人们来到缺角亭前,遥想历史,更加珍视当下。和平来之不易,今日为了那不曾忘却的记忆,就让我们一起,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捍卫正义,更加珍爱和平!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