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 浦东新区让企业做生意更便捷
2018-9-21 9:53:29发布97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片已历经15年改革开放的土地,从这时起进入“二次创业”,大家都对浦东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寄予更高厚望。2016年,李克强总理批示为正在进行的这项改革“点赞”。从2005年至今,这13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找一个支点飞得更高更远
2004年的浦东新区,已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如果按照这个节奏继续下去,浦东依然为成为全国瞩目的开发开放的“明星城区”,为什么它要给自己压担子?
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审批改革处处长肖林坦言,随着全面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浦东在对外开放领域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而商务成本不断上升、城市功能亟待完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当时境内外汇流动存在不少限制,外资跨国公司的外汇资金无法集中管理,中资跨国公司“走出去”过程中越来越需要集中外汇资金进行跨境运作。商务成本如何降下来?企业办事能不能更便利?处于体制转轨、结构提升、社会转型重要关头的浦东,亟需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在更高起点上让自己飞的更远。
简政放权的“自贸区速度”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浦东持续推进了简政放权。
开展“证照分离”改革,2016年4月起,对第一批116项行政许可事项按照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等方式开展试点,目前试点经验在其他自贸试验区和近400个国家级开发区复制推广。今年1月,国务院批准新一批商事制度、医疗、交通运输等10个领域的47项许可事项改革,目前已基本实施到位。“证照分离”改革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比如,非特化妆品审批改备案,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6个月减少到3-5个工作日,实现了化妆品国内外同步上市。
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先后开展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试点,让企业“开门”和做生意能更容易。2016年底率先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推出可选用名称库,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全程电子化,80%的企业名称通过网络申报,企业名称核准时间提速40%。今年,推出企业登记“1+1+2”办理模式,变更类企业登记事项1日内当场办结,对使用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1日内当场办结,对使用非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2日内办结,商事登记跑出了“自贸区速度”。
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构筑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政府监管闭环。目前,“六个双”监管已实现全区所有21个监管部门和所有108个行业领域的全覆盖。
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市场准入事项“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事项“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所有部门审批处室向企业服务中心集中,所有涉企审批事项向“单窗通办”集中,所有投资建设审批事项向“单一窗口”集中,全区推广建设项目集中验收,加快建设“统一受理、整体服务”的企业办事“一张网”。目前,“一网通办”已实现涉企事项全覆盖,其中“不见面审批”达到53%,“只跑一次”达到47%,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85%,实现面向企业的政府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2005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浦东新区开展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外汇九条”),在外汇资金境内集中管理、资金跨境运作、集中办理贸易收付汇手续、简化非贸易外汇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建立检测评估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3.58倍的经济增量
按照“浦东能突破、全市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了“总体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的滚动推进机制,建立上下协同、依法改革和项目化推进机制,先后实施了五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了300多项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突破。
综改试点实施以来,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210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651亿元,增长了3.58倍,人均gdp近2.7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49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亿元,增长了近7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48.9%增加到2017年的74.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已经超过6万元。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