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积分扫码奖励 石湖荡镇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2018-9-20 19:15:05发布100次查看
  八点刚过,东夏村的沈阿姨就拎着家里的旧衣服、棉被、报纸等物品来到了“绿色小屋”,志愿者帮忙整理物品、称重记录、扫码积分……熟练地完成一整套系统动作,沈阿姨就拿到了自己的现金及积分奖励。
这个“绿色小屋”与绿色账户积分扫描相结合的“投兑模式”在石湖荡镇格外热门,回收→销售→获利的奖励新模式逐渐成熟。
垃圾分类从“户投”开始
“我们每一家门前都放着干、湿两个垃圾桶,生活垃圾分好类,每天清晨再由村里的保洁员来收,可以回收的垃圾我们就拿到这里来,这都已经成习惯了。”沈阿姨一边介绍自己平时的分类生活,一边展示自己带来的可回收垃圾。
除了每家每户门口放置两个垃圾桶,要求做到“垃圾不分类就不清运”,村委工作人员还配套组织了一队以党员为主的志愿者小组,传单、宣讲……将垃圾分类的概念“见缝插针”式地渗透到到村民中。
而村里的保洁员经过“特训”,练就了火眼金睛,在每天清晨收垃圾时,将村民分好的垃圾收走,如果遇上马虎分错的,还会上门指正。“刚开始村民懒得做这一步,志愿者们上门宣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再由保洁员们每天检查、监督,久而久之村民们就开始主动分类,现在嘛,根本不用提醒了。”东夏村委会主任陶力峰告诉小松,除了干、湿垃圾的自觉、正确分类,村里的这个“绿色小屋”,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学习&创新,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大家口中的这个“绿色小屋”就是位于石湖荡镇东夏村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站。村民们可以将家里的可回收物带到交投站,一方面给予村民回收费用,另一方面给予村民积分扫码奖励。
“在城市中,绿色账户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湿垃圾,并且是定时定点进行扫码积分。但是在村委会这个方式却行不通。”石湖荡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贾莉萍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多年了,她告诉小松,农村地域面积宽广,村民居住分散,村民们每天来扫码积分的话,要跑很远的路,不太现实。所以在绿色账户刚开通时,村民把开卡当做“任务”,开完卡后基本无人使用,毫无意义。
“只有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让绿色账户使用频率高起来,这样垃圾分类才会真正渗透居民生活,而不仅仅是一张卡片。”石湖荡镇社区服务中心会同各村居,开启探索垃圾分类、唤醒绿色账户的“石湖荡”模式!
经过多番下基层大调研、考察优秀经验、研讨会……石湖荡镇《石湖荡镇村委会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炉,10个行政村根据实际需求在重要点位设置了16个绿色账户积分采集点,并招募绿色账户积分采集志愿者,召开绿色账户志愿者培训会,教授志愿者们如何进行手机扫码操作和台账登记。
这16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就是16个绿色账户积分采集点,而在点位的设置上,石湖荡也是“因地制宜”,首先做到了10个行政村全覆盖,每个村都设点,再根据村庄居民分布特点,在地域广、人口多的村适当增设,比如张庄村就设了三个点,东夏、东港、新源、金胜村各设了两个点。每个投兑点每周都有1个半小时的开放时间,村民每周将收集好可回收物带到站点,按规定价格卖给第三方,并由志愿者为其绿色账户扫码积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农村特点,石湖荡镇将绿色账户的积分兑换比例做了一些调整,由于居委会对湿垃圾每天积分与村居对回收垃圾每周一次积分不同,所以相应降低了兑换商品的积分。“我们还是得立足农村实情,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民自觉行动。”贾莉萍告诉小松。
绿色账户活跃,村民意识增强
“每周三上午八点是东夏村交投站的开放时间,村民们起来早,我也得早一些到!”志愿者告诉小松,一般一大早7:30左右就得开门,稍晚一点,就有好多村民早早地等在门口啦!
小松在交投站里站了一会,仅五分钟就有好几位阿姨陆续前来,拿着自家废旧的衣物、锅碗瓢盆。“以前这些东西都堆在家里,现在可好了,整理出来等到周三拿来回收,这里的价格合理又很方便!”东夏村的计阿姨高兴地接过自已卖回收物得到的奖励,一边将绿色账户卡递给志愿者,“你看,不仅有现金奖励,还能扫码积分,在隔壁兑换礼品。”
而后续,东夏村的绿色小屋也会变为“酵素坊”,让家里的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原先大家垃圾都混在一起扔,现在也会进行分类,像棉被、旧衣服都可以回收换钱换积分,积分还可以换油换米,村民们积极性提高了,既有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也激活了绿色账户。”贾莉萍告诉小松。
自今年8月1日,“回收→销售→获利”的投兑新模式正式上线实施以来,石湖荡镇的村民们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据统计,经过1个多月的运转,石湖荡镇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做到绿色账户全覆盖,农民绿色账户活跃率也从月初的35%跃升至60%,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中。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