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隧道建到泰晤士河” 隧道股份“上海制造”更高更深更广
2018-9-19 12:37:31发布124次查看
图片说明:访谈现场
东方网记者夏阳9月19日报道:上海申字型高架、北外滩、上海f1赛道……这些上海城市经典记忆,设计与建设都离不开隧道股份的身影。今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打响“四大品牌”的重大部署,作为一家生发于上海本土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企业,隧道股份对于如何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9月18日,在新华社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现场,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透露,下一步隧道股份要打造更卓越的品牌,不仅是“建设工程”而是“制造产品”,更要创建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的“上海标准”,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升隧道股份的品牌价值,提升“上海制造”的品牌内涵。
提升制造的高度 铸就品牌打造“上海标准”
“‘工程建设’留给城市的是构筑物,而‘产品制造’才能带来品牌,品牌会永远在人的心中根植。”张焰认为打造品牌离不开“上海标准”的制定。比如过去,隧道股份做预制装配式建筑,首先考虑的就是自身预制构件产能,但现在按照做产品的思维来做,首先考虑的就是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的标准和其整个使用周期中的用户服务体验。
张焰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一个立交项目最少要500位各型员工在现场,如今所有的构建通过计算机拆成很小的部件,在工厂里按照标准做成所有的部件,运输到现场以后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就可以了。而在现场,工厂预埋的数字芯片,将帮助现场技术工人,通过计算机高效完成吊装,所收集的数据,还将提供“可追溯”的产品售后跟踪,从而更好地服务后期全寿命周期的运营管理。
“通过创建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标准’,让市场最优的资源按我们的标准来做实施,实现从‘建设’向‘制造’的转变。”张焰表示,“有了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带着标准’、‘带着品牌’,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提供从构件生产到建筑建造的‘全套服务’,用我们的标准和服务,打造一个品牌。”张焰指出。
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更高了,张焰表示,“‘制造’也让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也更强,整个城市和社会的成本也会下降。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为上海下一步的城市更新和全球卓越城市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
这是一种从“上海建设”到“上海制造”的思想转换,这是一种从注重纯粹建造到注重城市卓越优化的角度提升,这更是一种融入了全生命周期概念的理念进步。事实上,隧道股份近年来就开始着手从工程建设商,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转型发展。
开掘制造的深度 升级技术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
“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目的是使用不是建设。”张焰用这句话总结了隧道股份对于基建的全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大量城市的基础建设从无到有,骨架网络基本完成。下一个40年的城市发展已经不再是从0开始,而是从运营和使用方的需求,来推动城市新一轮的更新。
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为例,张焰表示,虽然管养的不错,但隧道运营一段周期以后须进行封闭大修,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多问题,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很大困难。如何避免大工程几十年就必须大修的困境?下个月,国内首个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杭州文一路隧道即将正式通车,将提供破局之道。
在文一路隧道中,隧道股份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大数据、以及bim+gis的机电和土建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在项目规划期,就从它未来至少20年、甚至100年更长的设计寿命周期中,考虑如何最大化其使用效率。
据了解,文一路隧道植入了约3000多个智能感知终端,可监控土建中的沉降、变形、渗漏水,以及机电中的风机、消防、照明、排水等运行情况。通过这个平台,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之初,建立起整个隧道的“病理档案”,以“低影响”的预防性养护,实现把大修化为中修,把中修化为小修,把小修融于日常运营管理。
力拓制造的广度 推进“上海制造”走向世界
“我们想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是小打小闹,我们做黄浦江、长江、黄河,可以到泰晤士河底下做隧道。”张焰这样展望隧道股份的未来。事实上,在泰晤士河建隧道不是一句空话,隧道正积极参与投标泰晤士河的隧道高速公路的项目,并受到了英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企业要继续做大做强,“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张焰透露,今年以来隧道股份市外市场新增合同签约额已超过股份公司市场总额的70%以上,而这一数据自2016年首次突破50%以来,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在张焰看来,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源自隧道股份独一无二的“走出去”战略:隧道股份专业于以隧道、轨交等核心业务领域,已经把这个领域做到极致;专注于多元文化融合,800多名海外职工中外籍职工占到了80%;专心于安全和融入,到今天,隧道股份不仅在新加坡占有一席之地,更成为新加坡最受信赖的中国企业,是唯一家三度捧回新加坡承包商最高荣誉——“承包商挑战盾”奖的企业。
据悉,隧道股份与欧洲、东南亚等最主要的建筑企业、财团、银行建立合作,与英国奥雅纳、印度塔塔、新加坡签署合作协议,并在去年,将隧道股份整个国际业务的总部移至新加坡。
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上铸品牌——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由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上海市国资委指导,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东方广播中心联合主办,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金融信息网、金融世界、第一财经、东方网提供媒体支持。月星集团全程支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