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崇明加快发展的良好形象
2018-9-19 11:47:59发布99次查看
对于正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崇明来说,市场主体就是衣食父母,群众就是衣食父母,为人民服务,我们不应说“不”。拒绝说“不”,应成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要求,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真心实意帮助企业、群众解决好每个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以此展现我们的责任担当,提升崇明的整体形象。
拒绝说“不”,源自对群众充满感情。经过多年整改,目前我们的窗口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最核心的“事难办”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群众赶到窗口办事,都是盼着把事情一次办好、早点办好的。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就要把来办事的群众当朋友看待、当亲人对待,站在他们的立场看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多想想“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办?”比如,在为群众提供服务时,不设“路障”设“路标”,不打“回票”打“清单”,不给“否决”给“路径”,既要“笑脸相迎”“和声细语”,又要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想到群众心坎上,做到群众急难处。
拒绝说“不”,关键在于树立主体意识。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人人有责,任何人都不能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我们不能身在“生态岛”,心却在“桃花源”,不管风吹浪打、任凭时势变化,仍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习惯于“老牛拉破车”的“慢节奏”,习惯于抱着老黄历去守“旧摊子”。树立主体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是生态岛建设的一份子,每个人的工作是生态岛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窗口代表着生态岛的“脸面”和“形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使命感、“赶不上”的危机感,抓紧对标提升,切实担负起应负的责任。
拒绝说“不”,就要多作“价值判断”而非“技术判断”。也就是说,对于企业和群众的服务诉求,我们首先要看这件事“该不该做”,而不是看“能不能做”。作“技术判断”,看上去是按照制度规定办事,实则是不作为的表现;而作“价值判断”,则需要有创新突破的担当和智慧。制度约束和办事高效并非是一对矛盾,从固守的角度来说,有的制度是红线,完全不可触碰,否则就会头破血流;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有的制度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群众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勇于创新。如何把握好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关键在于是否有发展观、是否心中有民。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