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项冯莲
榫卯结构完美展现力学的神奇
赵州桥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其稳定牢固,存在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原因,主要靠的是石块间的作用力和榫卯结构。而微缩赵州桥采用纯木作,由于木头比石头轻,如果只靠木头显然是不能支撑起桥体。 因此,王震华想到要用榫卯结构分别从水平、垂直方向将桥体牢牢锁定。
弧形桥拱共有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个相同零件组成,41个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锁定,28道拱圈则用穿带燕尾榫锁定,28道拱圈上再用护拱锁定。环环相扣,紧紧锁定,这也是微缩赵州桥最精彩、最绝妙的部分。
有水才有桥,桥下有倒影
蓝天白云,倒影水波,力学之外,微缩赵州桥的美学设计也让人惊叹连连。在赵州桥模型之下,还架了一个大漆底盘容器,由闵行的另一位匠人袁荣富制成。
精益求精,不让任何一件半成品走出房门
王震华何许人也?
1958年出生的王震华,从小就喜欢古建筑,16岁自学木工,学习各种榫卯结构和技艺。1984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专业书籍。 他也是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起步:
2010年,王震华首次开始尝试自己制作微型天坛祈年殿。虽然家住华漕,但为了防止扰民,沉下心来创作作品,王震华租下了远在青浦白鹤镇胜新村的一间民宅作为工作室,距家有18.6公里。他每天骑电瓶车来回,光在路上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而且每天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达10小时,一年只休息10天。
发展:
制作全榫卯微缩作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震华说:“在做作品的时候思路会卡顿,一旦做到不满意的作品,我就会把它毁掉,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半成品走出房门。”正是因为王震华对作品的坚持和精益求精,我们才能到认识榫卯结构的绝妙,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王震华还将陆续创作出如黄鹤楼、故宫全景等作品,继续用匠心发扬失传已百余年的全榫卯结构微雕非遗技艺~
耐心专注、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就是工匠精神。在闵行,还有许多像王震华这样,默默为传统工艺坚持,用心中的执念和手中的技术,在无数的寂寞与沉静中创造奇迹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正用自己的力量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