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路
乍浦路,南起北苏州路,北至武进路。作为上海最老牌的美食街,这条仅长1038米的小马路,曾汇聚了100多家饭店、酒家。在八九十年代,上海宁都爱来这里逛逛吃吃,“王朝大酒店”的至尊牛肋,“博世凯”的红烧肉等,丰盈的味觉记忆从此深深种下。到了夜晚,灯红酒绿,人头攒动,甚是热闹。
如今,“美食街”的功能逐渐褪去,曾经的盛况已不再!留下的那些老牌美味显得弥足珍贵,肉馅超大的金彪生煎王,让人忍不住垂涎的永祥烧腊,路过必买的大块头黄牛肉,……
其实,在乍浦路上,那些年近百年的老公寓同样让你着迷。
蟠龙街公寓
蟠龙街公寓位于蟠龙街1—13号,蟠龙街,为乍浦路的分支,一条东西向的不起眼的小路,但名字相当霸气!从东面的铁栅栏大门进入蟠龙街,左边就是蟠龙街公寓,一排双层洋房,砖木结构,由英国人设计,建于1920年。因年久失修,稍显破旧,但走进后细看,你会发现很多惊艳细节。
底层北立面为长方形粗石饰面,时间愈久更显岁月的沧桑感。半圆形券窗间隔排列。门洞更显别致,两侧为爱奥尼柱,门楣饰以三角形山墙花。
二层有红色细柱长廊,阳台用卷涡花铁栏杆围饰。上下两层都为红色百叶窗,透露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这排双层小洋房原先入住的大多是,英、美、意、葡、西班牙等外侨。解放后,变成居民区,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如今,这栋公寓里的居民已搬迁。
景林庐
景林庐位于乍浦路260号,昆山路141—177号,254弄22—27号,建于1923年,为砖混结构。典型的上海新式里弄建筑,装饰构造之丰富足见它的精致之处。
整体建筑外观以青砖为主,券窗和装饰线脚用红砖,南立面为券柱式外廊,以形式多样的券窗装饰,半圆、双联半圆、双联三角等,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昆山路与乍浦路的交界处为八角形塔楼,金色铁皮屋顶格外显眼,略具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进入建筑内部,木制楼梯,雕刻精美。很多原景林堂的神职人员、教友,曾居住于此,现为民居。2005年,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浦西公寓
浦西公寓位于乍浦路199-215号,建于1931年,为钢筋水泥建筑。清水红砖外墙,立整简洁,采用了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与对面的相比蟠龙街公寓相比,更具现代实用价值,也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浦西公寓原名披亚斯公寓,当年公寓周围并未有高楼建造,故显得格外气势雄伟,是当时上海很高档的公寓楼。上海作家王周生曾以浦西公寓为原型,在小说中写到:红棕色外墙在阳光闪。着耀眼的金光,公寓像一匹红鬃毛的烈马,傲然挺立在苏州河畔……
入口处“浦西公寓”四个字格外显眼,《我的前半生》中唐晶拖着行李箱走出来的楼道和小区外景就是在浦西公寓。走进公寓大楼,要先经过一个通道,两边是密密麻麻的绿色信箱。
进入公寓楼内,你才会发现别有洞天,四周楼房呈“口”字形合围,底下几层几乎难见天日,颇有一种“坐井观天”的视觉感受。
公寓内每层楼都有长廊式过道,还有电梯5部、楼梯四座,供居民上下走动。
▲公寓楼内的老式电梯
公寓原先入住的外侨除西欧人外,还有一些日侨、华人纳税人。解放后,成为干部、知识分子的居住地。1977年,在原有的7层上又加建了两层,如今,浦西公寓仍保持着原样,只是很多原来的住户已搬走,住楼里的大多为老人或是租客。
小浦西公寓
隔着乍浦路,在浦西公寓的对面为小浦西公寓,于1931年建造,也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和浦西公寓堪称“姐妹楼”。
小浦西公寓同样是混凝结构,以清水红砖为主装饰外立面。与浦西公寓整体构造为方形不同,在乍浦路、塘沽路的路口,小浦西公寓呈弧形布置,整体构造更具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