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古镇,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朱家角的村落、渔村和集市就渐渐形成。明代万历年间朱家村正式建镇,改名为珠街阁,又称珠溪。因本地方言“珠街阁”念起来好似“朱家角”,久而久之便有了如今的“朱家角”之名,后来当地人俗称此镇为“角里”。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这座上海人如今从市区驱车一小时便能到达的秀美水乡,在1958年之前分属江苏昆山和上海青浦两县,两地居民正是因这座跨于漕港河上的放生桥而得以自如往来。
河以北,粉墙黛瓦,小门小户,好似小家碧玉,而河以南的北大街则在明清时期便是“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夜市闹如白昼,彻夜不绝。
很多来过朱家角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大肉粽、扎肉和酱菜,心中多半的想法:“也不过如此,和江浙的那些水乡古镇大同小异。”每每听到这样的评价,话匣妹便不免要为你惋惜,因为你真的没有看到真正的朱家角。
角里·桥
古镇上大小河道纵横,共有36座古桥。其中,最有说头的自然是这座镇上瑰宝——放生桥。这座始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的古桥,是上海现存最大的五孔古石桥,由当年慈门寺寺僧性潮发起集资建造。性潮以桥为中心,在方圆一里打下木桩为界,立下这一水域内不得捕鱼的规矩,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在此放生,由此得名“放生桥”。
相信很多人从桥上走过,领略两岸美景的时候都忽略了桥壁之上的7棵小树了,因为从冬到夏三季,这几棵小树实在太过不起眼,唯有到了入秋,红亮的石榴挂于树头,才会引得大家啧啧称奇。
大桥上怎就会长出石榴树呢?有人说是小鸟叼了石榴籽,不经意掉入石缝中,从而由此长出。其实不然,多方考证,“工匠造桥时刻意为之”的说法似乎更为确切。
那时,工匠用糯米粉浆拌石榴籽来砌石缝,取“石留”之义。生命力顽强的石榴籽从石缝中发芽、生根,树根紧紧抓住石块,还能起到“固石留石”的作用。另外,石榴树长势缓慢,也不易对石桥本身造成伤害。因此算来这个石榴树也有400年历史了?这个有点很难说,因为,桥在1811年,嘉庆年间重新修过,这石榴籽是否又是那个年代工匠而为,已无从考证。
角里·宅
朱家角保留着上海最大也是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朱家角古镇北首西井街的课植园。相信很多人知道这个园子都是因为昆曲王子张军的那一幕《牡丹亭》吧?着实,作为青浦人的张军选择在课植园里上演园林版《牡丹亭》卖点很亮眼,古时也确实是有钱人才请得起名家在家中庭院里唱曲儿,只是那时要演就得全本,没个几天几夜是唱不完的。
课植园原来的主人是江西富商马文卿,为的是自己晚年养老。园子始建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占地96亩,耗银30万元,耗时15年方才落成。园内亭台楼阁200余间,因1956年被用作朱家角中学校舍,而使得园子逃过了10年浩劫,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中式古建筑是没有阳台的,但是马家园林我们能看到很多“西式阳台,中式长廊”这样的中西合璧房屋结构。不过,在话匣妹看来,园子里的一亩稻田才是最有说头的。
据说,当年马老爷在朱家角购置了大量的田地,说白了就是当起了“地主”,但是该收农民多少租?马老爷为了免于自己落得被视作“扒皮”的下场,在园子里种起了试验田。如果这片田丰收了便按丰年来收租,反之则按贫年标准来收租,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角里·街
朱家角古镇共有大小9条街,最有名的自然是文首已经提到过的北大街。可是在话匣妹看来,对于今日的朱家角来言,成也是北大街,败也是北大街。很多节假日兴致冲冲而来的游客,在北大街人贴人,趟过人流,尝了阿婆肉粽,买了扎肉,再走一下放生桥,便觉得朱家角不过尔尔就匆匆离去了。
但其实你错过了朱家角最精彩,最让人流连忘返的那几条小街——漕河街、西湖街和东湖街。不宽的小河两旁如今已经云集了诸多小而美的咖吧、手作店......午后依窗而坐,听着潺潺流水声,与主人家的猫猫狗狗们逗个趣儿,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流淌而去了。
这里很多店主都是隐世而居的各行高手,也有不少是在游历世界后,因为一次偶遇而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宁静,停下脚步,长居于此,开一间小店,赚一些刚刚够用的生活钱,过着平淡如水却又舒心不已的生活。
他们的到来,在小心呵护着朱家角原有底蕴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洋气的生活方式,当路过一家小店,传来悠扬的琴声,当临窗而坐,正吖一口咖啡的时候,身边小河却出现一艘皮划艇穿行而过,千万不要讶异,因为,这才是朱家角真实的日常。
美物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方能寻得,朱家角就是这样一座集古韵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且文艺而清新的存在。当然,她还不仅仅只有这些,这里还是一座没有将原住民强行迁走的古镇,于是乎,这里又充满着世俗的烟火气。
其实,在话匣妹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年逾古稀阿婆们坐于门前剥着毛豆,生着炉子,做着小菜,一如往昔自顾自地生活着,长寿着,才让朱家角越发地动人,让人来了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