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区委双月座谈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
2018-9-17 9:43:49发布84次查看
9月14日上午,第四次区委双月座谈会举行,就“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加快形成创新‘磁效应’‘场效应’”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区委、区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金梅主持会议。
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正积极打造开放多元、健康完善的创新生态,形成强有力的“磁效应”“场效应”。目前抓紧推进一批大科学设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建立基础条件;吸引各方创新资源,打造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区;张江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已形成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
张江科学城始终聚焦创新创业,以国际化生态特色释放“创业磁场效应”;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和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打造创新人才集聚新高地;深化“双自联动”,以制度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创新生态”为核心竞争力,力争在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卡脖子”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磁效应”“场效应”。
杭迎伟与大家交流表示,未来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在具象、生动、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等方面下功夫。杭迎伟指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张江是主战场、主阵地,要提升聚焦度、集中度和显示度;张江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要加强研究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张江是“硅谷”,要把更多知名高校的创新型、研究型品牌在张江打响;张江是“药谷”,要把生物医药产业链做得更长,在张江集聚产业链的中高端,形成浦东优势;张江应该是国家实验室,承担更多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推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集聚。
杭迎伟认为,张江也应该是创新、人文、生态的城市,应该有最好的创新生态,有更多交流空间,把创新根植于方方面面;张江应该是科学的大会堂,科技金融的集聚区,也应该成为国际创新港,科技的产业高地;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聚焦人才发展,努力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张江科学城更宜居宜业。
座谈会上,与会人士聚焦主题,围绕人才、产业、生活配套等方面纷纷提出意见建议。农工党区委主委顾建钧认为,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张江科学城需要加快推进知名高等院校落户,同时应更加扭紧研发和实际应用的纽带。台盟区委主委庄振文提出,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继续完善高端人才、战略人才的评判与引留机制,加大对双创企业中层、基层人力资源的统筹支撑与管理,为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做好梯队战力储备。
民革区委副主委方奇钟也关注人才战略,认为应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和措施,突破现有的政策框框,让企业在人才认定上有一定的发言权,政府要和企业一起合力培养留住中高层科技人员,助推科技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健康发展。
民建区委副主委徐敏栩则建议发挥科学设施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带动效应,特别是加大设施对企业的开放,降低平台服务企业的成本,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九三学社区委副主委朱云也提出,应更加注重功能型平台的建设,推动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特别是争取民用航空、科技金融行业相关平台的落户,应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问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致公党区委副主委厉锋建议应注重金融城、科学城“双城辉映”,建议构建金融资源、总部资源与张江科创企业需求对接的平台。
民盟区委副主委何宇平聚焦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创新试点工作,建议依托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以产业链为单元的保税监管模式,建立张江集成电路保税监管作业中心,将集成电路保税监管试点模式向其他行业复制推广。
浦东新区工商联副主席王迅认为,张江应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科技消费级品牌,培育根植张江的企业,给予更多空间、政策等支持。无党派人士代表邓卫也建议从政策、股权等方面加大对成长型、准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浦东发展壮大。
张江科学城如何打造更宜居环境也是大家关心的焦点。民进区委副主委徐德定认为,要从根子上解决张江交通拥堵问题,应该从规划上创新,实现居住、工作、生活三合一的规划制定,让张江人能够一直生活在这里;还应注重医疗、教育、人文等软环境,制定更灵活、更贴近需求的政策。农工党区委副主委田红菊建议注重周边环境、街道小巷建设,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打造张江的文化品牌。
杭迎伟认真听取与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并表示,大家的意见建议既涉及到了张江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也包含了人才、资本、企业发展、人文等各个领域,大家的真知灼见对未来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将把建议收集起来,逐条研究,逐步推动建议的落实。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