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沪300年历史绞圈房正快速消失 政协呼吁创新保护方式

2018-9-15 5:32:32发布116次查看
  原标题:300年历史的上海乡土民居绞圈房正快速消失,政协呼吁创新保护方式
绞圈房到底是什么,四合院的“变种”?石库门的“源头”?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尚未研究透彻,这种乡土民居就已经快要消失殆尽了。
毋庸置疑,绞圈房是上海本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它的价值、意义究竟在哪里?分布范围有多广?与四合院、石库门是何关系?保护利用有何难点?昨天在市政协召开的关于绞圈房保护的座谈会上,专家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离开了江南文化的滋养,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建勋说。绞圈房正是江南文化的载体之一,我们强烈呼吁政府部门重视绞圈房的保护、利用和活化,更好地传承上海的文脉和历史记忆。”
绞圈房子是中国民居中被忽略的类型
“绞圈房子,上海古建筑中的一种类型,是指一种长期存在于上海(包括现在的市中心区),以及苏南地区的特色传统民居建筑,也是一个长期流传有序的建筑类方言词语。”
地方志学者褚半农在他的新书《话说胶圈房子》中给绞圈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绞圈房(方言读音gao),顾名思义,就是绞圈而建,四面有房,左右对称。房子两到三埭,居中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左右各造一到三间正屋。中间是庭心又称天井,用于洗晒衣被,晾晒果蔬等。
褚半农从小生活在莘庄镇东吴村褚家塘老宅,他说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特色民居中。“从我记事起,大人小孩都叫它‘绞圈房子’。在我周围的村庄,以及浦东等地的农村,我也听他们都将这种传统特色民居称为‘绞圈房子’。”
目前已知文献中,绞圈房子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883年法国传教士编写的《松江方言教程》中:“五开间四厢房个一绞圈房子,自备料作,包工包饭,规几好银子末,肯造个者”。大概意思是,(东家如果建造)五开间加四厢房的一幢绞圈房子,自备材料,包工包饭,那么需要多少钱,(匠人们)肯做这个活儿了。
对于绞圈房子的来源,专家普遍认为,脱胎于中国传统庭院建筑四合院。围合、左东右西、中轴对称,在这种建筑形式中根深蒂固。
“绞圈房子是中国民居中被忽略的类型。”石库门专家委员会成员娄承浩说,就如广东的碉堡楼、福建的土楼,绞圈房作为上海的特色民居,应当加强研究和保护。“遗憾的是,它们大部分都消失了。”
有观点认为,绞圈房是石库门的“源头”。对此,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石持不同观点:从石库门研究资料看,可以确定石库门是西方建筑师设计的,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其中也吸取了上海民居的一些特色,但不能因此就认定绞圈房是石库门的源头。“绞圈房是上海民居的一种形式,有300年历史,围圈而造,家族守望,这种民居形式到民国初年还有一定发展。”
绞圈房保护远远不够
近年来,在不少文史爱好者和老建筑专家的奔走下,绞圈房逐渐进入公众视线,部分老宅纳入保护范畴。
市政协文史委近期走访调研的顾家老宅即是其中一例。顾家老宅现是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目前房屋保护状态较好。
位于周浦镇棋杆村的顾家老宅有着200多年历史,清代道光年间(约1830年)开始建造,历时十几年方告完工,共有28间房屋,占地两亩多。老宅坐南朝北,外墙以竹篱笆防潮防盗,屋脊处的灰雕装饰、仪门上的砖雕等,都显示出这一建筑的精美。这里迄今还住着两对老夫妻。
作为居住人,顾家后人拥有保护与修缮的义务。但考虑到居住者的实际情况,村委会和镇政府一直都在帮着顾家后人小修小补,并且结合顾家老宅的特色,还布置了一处“承裕堂”,里面有老宅的情况简介,也有顾家的族谱展示。
这处古色古香的老宅也引起了不少老房子爱好者的关注,每逢节假日,总有慕名而来的房客,顾家后人总会热情地接待,讲讲老宅的故事。
在专家看来,这样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更高层面、更强力度的保护,同时需要创新保护方式。
“绞圈房保护难度在于,它相对比较独立,一栋两栋零星散落,难以做到成片保护。”王安石说,必须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房而异。“有的可以让居民居住,有的政府可以拿下来做展示馆、服务中心,还有的可以结合地区规划,进行功能调整,实施深度开发。”他提到,可以借鉴长宁来福士在开发设计时保留圣玛利亚女校建筑的做法。
对于乡土风貌的保护,要更加注重样式的抢救和文化的抢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认为,需要对绞圈房进行详尽的调查,建立起数据库,深入挖掘房屋样式、居民生活形态、口述历史等数据资料。他建议,可以在一定的村落全样式重建,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用于别墅开发、新农村建设、农家乐或旅游开发,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中加深对上海文化的理解。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