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时30分,灶上的一大锅水开了,咕噜咕噜往外翻腾。张阿姨将馄饨一个个倒入水中,盖上锅盖。10分钟后,热腾腾的馄饨陆续出炉了。馄饨是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准备的助老餐。食谱每天都不同,周四吃的是馄饨。11时左右,老人们陆续赶到站点,边聊天边享用午餐。有的老人还带着饭盒,将煮好的馄饨带回家吃。
对很多独居老人来说,“每天吃什么”似乎成了一件烦心事。家里人少,烧一顿饭要吃几顿,买菜做菜也不是省力活。在本市各项助老需求调查中,“助餐”都排在前列。上海连续多年将助餐点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可是,为老人助餐,仅仅是做几顿饭这么简单吗?这桩好事如何做得更好?为此记者近日作了一番调查。
助餐365天全年无休
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有个服务点设在愚谷邨小区内。“我们午餐晚餐都不用烧,这里的饭菜也很好吃。”84岁的孙玉莲很爽朗,她说每天食谱都会变换,有番茄鸡丁、油煎带鱼、红烧大排等,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吃得很舒服。“中餐、晚餐都有,不简单!”69岁的葛慧芬一个人住,她麻利地将打包的中餐放入袋子,“到了过年,还会免费加两个菜,我彻底从炉灶上解放了。”
静安寺街道是上海较早启动为老助餐的社区之一。在上海各社区,一些助餐点只提供午餐,而这里从启动之初,就供应午餐和晚餐,且全年365天不中断。辖区内的华东医院职工食堂、孙克仁敬老院和美丽园大酒店爱心食堂三家单位负责为街道的7个助餐服务点供餐。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方佩儿说,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万人,订餐的老人有1000多人。每餐12.5元,由政府补贴2.5元,老人自负10元。在黄浦区,3000多位老人天天都能吃到一份“8元午餐”,有荤有素,有汤和开胃小菜,由光明邨、小绍兴等老字号定制出品。老人想吃“8元午餐”,只需要到所在的居委会“按月订购”。区里也为有需求的老人配送晚餐和双休日配餐,全年无休。
据不完全统计,本市设立了600多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为7.3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每天做一两顿饭,仅仅是助餐服务走出的第一步。
服务随需求不断升级
“馄饨要有虾肉味道的就好了。”在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一位老人边吃边说。“好的,我记下了,有什么需求你们提出来就好。”方佩儿在一旁回应。都说众口难调,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给老人做饭,口味更是难以把握。“我们提供馄饨,也是因为有老人提出每周是否能加些面食、馄饨等。”她说,每天都是米饭加荤素搭配,品种虽然丰富,但是不能满足老人常年的饮食需求。“馄饨是吉祥馄饨,有各种馅料,每顿老人自负6至9元,多年没涨价了。今年起静安寺还提供了公益素面,每月初一和十五,我们免费给老人下面条。”
给老人配餐,小绍兴配餐中心总结了“四个一”:热一点、软一点、酥一点、淡一点。相关负责人介绍,送到老人手中的饭菜要保证65℃以上,这样才更好吃。米饭要蒸得软一点,肉类做得更酥烂些,便于咀嚼消化。调味上以清淡为主,少盐少油。许多社区助餐点服务不断“升级”。从供应一顿午餐、双休日不供应,到午餐晚餐都供应且全年无休。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助餐点提供糖尿病人的无糖餐,延吉新村街道还为少数民族老人设立了清真老年助餐点等。不少社区助餐点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配送上门服务。
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把助餐服务做好,要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方佩儿是静安区人大代表,在她看来,为老人助餐,事情做得好不好,不能以“有了助餐服务”为衡量标准。
价格问题一直是助餐点绕不开的话题。“今年我们上调了餐费,马上就有老人取消了订餐服务,上调一两元也是一些老人不愿看到的。”她说,上海多数社区助餐点采用社会运作模式,助老餐的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对企业来说多数更是做公益,大企业还能维持,但小企业很难长久运营提供助老餐。“为老人助餐,不能完全市场化,企业献爱心、政府补贴点、老人‘出大头’,才能长久做好服务。”
另外,还有一些老人提出,助餐基本都是统一定价,是否可以制定几档价格,供他们选择。有的老人想改善生活,一顿饭20多元他也能接受。而有的老人常年吃素,10元以上固定荤素搭配的助餐有些不划算,不得不放弃订餐服务。“老人助餐服务做了10年了,老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30后、40后的老人比较省,再过几年,60后逐渐步入60岁,他们的消费观念又不一样。我们的服务还要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把这件好事做得更好。”方佩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