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9月13日报道:患者花最少的诊疗费用,获得最长的生存期和最好的生活质量。记者今天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已建成集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为一体的复旦肿瘤肺癌微创诊治体系,在全球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海标准”,推广多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双提升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诊治标准,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如今,肿瘤医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术量达到2000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辐射圈从华东六省一市逐渐扩展至华中地区。而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肿瘤医院胸外科多年来药占比低于20%,是市属医院中最低的一家医院。同时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10%以上。
在数量巨大的患者资源“宝库”中,肿瘤医院团队在肺癌微创理念推广、治疗方式优化、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在“十年磨一剑”的临床科研工作中,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在掌握最强话语权的欧美国家的世界舞台发出“上海声音”。
为明确我国肺癌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查效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于2008年加入ielcap(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ct筛查。以往的经验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多以老年、男性、吸烟人群为主。但该研究发现:女性、不吸烟人群也是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依据国内外指南,肺癌患者术前应做包括胸部ct,支气管镜,头颅mri,骨扫描,腹部ct,全身pet-ct和有创纵隔镜淋巴结活检术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及分期。团队基于大数据临床研究后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不到1%,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检查,并对术前检查进行了“瘦身”和“改良”。
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仅肿瘤医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气管镜(800元/人)和骨扫描(1000元/人)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126万元,节约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00人/日。该研究成果自2012年起已在全国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每年受益患者逾万人。专家预计,采用这种个体化的诊断策略,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医疗卫生支出2000余万元。
临床上肺癌腔镜技术逐渐普及,一味追求腔镜“打洞数量少”曾在业界甚嚣尘上。2017年,肿瘤医院胸外科在被誉为外科学圣经的《外科学年鉴》上首次定义“全面微创治疗3.0时代”的理念,即在手术中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和淋巴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使患者既获得最佳疗效,同时损伤最小。
该理念一经提出,在全球肺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正是有了精确科学的指征,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有针对性地进行切除范围划定,实现了微创手术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免去了一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扫或过多切除组织对脏器造成不可视的损伤。”陈海泉说。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女性肺癌患者是不吸烟的女性。他们为什么会得癌?是pm2.5惹的祸?还是二手烟的祸害?也或是油烟搞得鬼……针对公众亟需了解的这些问题,陈海泉教授带领团队把202例非吸烟肺腺癌患者样本进行集中,对egfr、kras、her2、alk突变以及最近发现的ros1基因融合进行了检测以及临床相关性分析,成功建立并绘制了非吸烟肺腺癌人群中关键的致癌基因突变谱,这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全面和前沿的非吸烟患者致病基因研究图谱。
近年来,团队不断优化的治疗策略和理念使肿瘤医院肺癌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3.6%,达到治愈效果。ib、iia、iib及iii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分别高达84.1%、77.5%、74%及45.8%,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在这里获得了新生。“患肺癌是不幸的,能在这里获得治疗并痊愈,是不幸中的万幸。”一名病人说。